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山水相融 蓝绿相映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8     作者:宋明慧

昆仑山横贯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渺、祁连山林海莽莽;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这是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当珍贵的生态资源赋予青海儿女艰巨的保护责任,也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无限的发展可能。青海儿女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己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探寻生态价值、责任和潜力的辩证统一中,以实际行动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最美底色

今天,天蓝地绿、河清湖晏已成为青海大地上最鲜明的生态标识,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沿着湟水河畔,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众多群众休闲游憩的首选去处,水清岸绿景美在这里相映成趣。在发展进程中,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湟水河,随着城市发展“骨架”拉升,也曾变成过让人们苦不堪言的“黄水河”,省委省政府果断行动,作出“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郑重承诺,开启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湟水流域治理。

大投入、大力度推动工作,采取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污染防治等多项措施,终于这场“治水战”取得胜利,湟水河不仅成为美丽的城市景观,更是众多人称赞的生态工程,如一条银色飘带穿城而过赋予灵性。行走湟水河畔,享受着美好生态环境,人们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生态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

从湟水流域治理再看向全省,青海把保护生态立于发展之首,下大气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大气、水、土壤“十条”措施和我省有关措施要求,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青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实现“质”的改善。

将大气污染防治以东部城市群为重点向全省拓展,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较2015年(基准年)提高14.7个百分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

将水污染防治由湟水流域向长江、黄河干流、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拓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按要求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城镇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任务,接续开展湟水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1年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的省份,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水质由2012年的Ⅴ类提升至Ⅲ类。

将土壤污染防治由历史遗留铬渣处置拓展到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无主矿山修复治理等重点领域,完成全省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涉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14.5%。同时,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目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面貌显著改观。

绿色空间不断拓展

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西宁南北山终于成为叠翠青峦,成为西宁城内阻挡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省会西宁,不单单是南北两山,辐射五区两县,从党政机关到村巷社区,植绿爱绿护绿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山川大地上绿色“版图”不断扩大,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山水相融,湟中卡阳、湟源大黑沟等景区因自然而美,成为了众多人向往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如今,西宁市已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省会城市。近年来,西宁市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公益林、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度推进国土绿化,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提前完成南北山三期绿化任务。同时,大力实施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园博园一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465公里绿道贯穿西宁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色已成为西宁城市底色。

再到海东市,作为一个年轻的地级市,在城市建设中将生态保护摆在首位。近年来随着全省大规模国土绿化开展,每年春秋季海东大地上必将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植树“大会战”,河谷间、山头上大家一起为生态增绿。这场增绿行动背后是海东市彰显生态价值、展现生态魅力的担当和行动,颁布实施全省首部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开展10次百万人春秋季植树造林“大会战”,521万人次义务植树3900万株。过去十年,海东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8%提升至2021年的36%,建成区(包含乐都区和平安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7%。

再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沙珠玉治沙已经成为青海治沙的典范。于曾经的沙珠玉乡人而言,这是一场被动的治沙行动,面对曾经大面积的沙化土地,50多年来沙珠玉人敢于与风沙斗争,代际相传、接续奋战,植树固沙又造绿,当一株株树苗被悉心呵护长大,今天的沙珠玉乡境内的乔木(杨树)林带、灌木林带,成为较为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和灌溉渠系,种植业、养殖业依托生态优势而起,成为发展的主要产业,生态正在惠及百姓生活。

近年来,海南州立足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21年的12.4%。海南州贵德县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宏伟蓝图成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奋斗目标。回顾过去,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肩负着坚定不移守护好“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今天的青海大地上,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你我共识。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三江源保护区,一场“禁塑”行动多年如一日坚持至今,也正是这场全民参与的“禁塑”行动,在全县掀起了全民共同保护美好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每月固定日期,从政府机关到村巷牧户,大家走上街头、村巷、草原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身体力行捡拾垃圾扮靓家园。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人类发展,从这里走出的“雪多牦牛”等农畜产品正以绿色、有机走向全国,应运而生的种养殖合作社、电子商务等产业,为广大农牧民鼓了钱袋子。

再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得益于“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行,1.7万名牧民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尽管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但更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是自己也成为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子,守护着三江清水和珍贵的生态资源。如今,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每一名生态管护员带动起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加入生态环境保护,高天厚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移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这里不仅有很多生态管护员每日穿梭于大山深处守护珍贵的生态资源,而且随着“村两委+”工作机制的深入推进,“村两委+”负责人等也成为了生态宣传员、保护者。特别是近年来,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支撑,一所所生态学校相继设立在了海北州、西宁市,自然教育逐渐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特色之一,把生态教育带进课堂、把学习课堂设在大自然中,实现了保护生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保护生态、决心建设美丽家园的意志也更加坚定。

此外,随着“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环湖群众及游客成为了保护青海湖的践行者、宣传员,当人们躬身捡起小垃圾,这里正兴起着生态大文明。随着保护青海湖志愿者群体的不断扩大,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也将永葆生机。

青海生态资源独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优势突出。从最早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如今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从以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到如今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当山水相融、蓝绿相映,青海与生态、生态与青海,相得益彰、美美与共。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