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处暑,出暑入秋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23     作者:李庆玲

青海日报记者 李庆玲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暑》·左河水

清风徐来,吹皱一池秋水,当一场接着一场的秋雨落下,带来一阵又一阵的清凉,我们迎来了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8月22至24日交节,此刻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所谓“处”就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有人借用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摆脱了暑气的困扰。今年的处暑正处于末伏的第九天。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至,暑气止,它像是秋天的一双手,扼住了暑气的喉咙,炎热的暑天即将成为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向我们招手。

“处了暑,被子捂”,这句话在北方地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很多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晚上睡觉已经盖上了被子,而“着衣秋主热,脱衣秋主凉”更是表明了眼下忽冷忽热的气温,稍微穿多一点儿就热,稍微穿少一点儿就凉。

不过在我国江南地区,此时炎热还在继续,眼下重庆、四川、河南等地气温接连突破了40摄氏度大关,南方地区的人们仍在“苦夏”。所谓“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南方有“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的说法,因为处暑时节天气依然炎热,每天还要在盆里泡个澡,一连十八天,一直到白露时节。

处暑结束的不止暑气,还有暑期。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一则轶事: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

这句话说的是,在京城里很多孩子懒得读书,冬天歇冬,夏天歇夏,天冷、天热都成为了不读书的理由,所以到了立秋的时候,学堂就会贴出四个大字,“秋爽来学”,就是天气既不热也不冷,别再找借口了,赶紧来学习吧。马上就要到秋季开学,宜人的天气正是该好好学习的好时节。

处暑有三候:初候“鹰乃祭鸟”。鹰作为物候特征,第一次出现是在小暑三候“鹰始鸷”,意为地面气温太高,鹰要飞到高空寻找清凉,而处暑到来,鹰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人们发现,鹰常常把所猎之物码放在一起,“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就像是人们将各种美食先供奉给神灵和先祖的祭祀一般,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示有先”。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这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节气物语,它是指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气肃而清。在古人看来,上苍对于我们,是严慈相济。春和夏,体现的是慈;秋和冬,体现的是严。处暑三候“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但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成熟了。

处暑一到,夏天的热烈正式落幕,秋日的美景铺陈开来。若说秋天有个华丽的开场演出,那一定是在处暑。西风一吹,落叶一飘,处暑庄严鞠躬,拉开演出大幕——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她轻轻招手,在不经意间让周遭清凉起来;“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她在骄阳下起舞,在雨露中踱步;“秋窗闻雁早,梧叶随风轻”,她唱了起来,这是归雁启程的欢鸣,是树叶落下的簌簌……

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的雨一半清凉,给人们带来凉爽的天气,另一半又火热,滴落在草木间,点燃整个山林。而秋风则像一支画笔,把秋天描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处暑看秋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处暑听秋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骤雨打荷叶,总有一种听觉上的美。

最怡情莫过于处暑赏秋云,凉风习习,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自如,它们或缱绻或疏散,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美,让人心旷神怡。

秋雨绵绵,秋云飘逸,秋水如镜。让我们在秋日的微风里,尽赏大自然馈赠的色彩。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