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红色农机奏响“丰收曲”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6     作者:栾雨嘉 通讯员 贵组宣

8月31日,蓝天白云下,一方方麦田错落有致,犹如金色的地毯在田野间铺开,一辆辆收割机在麦田中欢快地驰骋,交织出一片丰收的希望。

“春争日、秋争时”“三秋”一刻不等人。伴随着秋收工作的开始,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各村“抢”字当头,秋收、秋管、秋种的丰收序曲已然奏响。

记者了解到,立足贵德县“全县最大的农业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最大的种植户群体”三个最大区位优势,面对“群众对农业机械化和解放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的两个最强烈需求,常牧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村村抱团,整合周屯村、新建坪村等19个村共计708万元的光伏资金购置了104台农机具,打造起红兴农机服务队党建品牌,并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和贵德红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仁青东主是农机服务队联合党支部的书记,同时也是红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记得,10多年前,每逢秋收大忙,家家户户天不亮就来到田间割麦,靠着一把镰刀,在大热天里晒得满头大汗、累得腰酸背痛,“现在不一样喽,全是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化设备,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压缩、打包三道工序,省时省力不遭罪。”

常牧镇片大村多面广,农机服务队组成后,如何建立一套好机制、打造一个好班子、建设一支好队伍至关重要。

镇党委本着支部共建纽带在“联”,落脚在“建”,核心在“共”的原则,制定合作社章程及农机具使用维修、利益分配等制度15项,充分整合19村农机配备情况与农机技术员资源,按照“沿大路、连大片、多布点、连成线”的思路,根据镇域内外农机服务需求,向规模化种植合作社、无机户、小散户等提供耕、播、管、收一体化的土地托管服务,同时与周边村及土地承包种植户合作,开展订单作业。目前,农机作业面积达89.11公顷,服务农牧户484户,释放劳动力1884人,为农牧户节省成本近2.67万元,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随着服务队的名气日渐响亮,农机手已然成为了秋收的主角儿,农机手跨区作业也成为常态,斜马浪村的王文强就是农机手队伍中的一员,最近这段日子,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村委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驾驶的机械详细检查一遍并加满油料。

“以前家里有3台收割机,还有村里其他几户,我们几个都是自己找活干,现在是服务队哪里有活,我们就去哪里干。秋收一开始,合作社就牵头对我们40名农机操作员开展了操作技能、农机维修保养培训,现在大家一天平均忙活十三、四个小时,每亩地能赚个8元,一个月下来,赚个八九千元不成问题!”王文强乐呵呵地说。

跨区作业,畅通信息互通机制是关键。联合党支部以地域片区为单元,通过采取“机械入股、统一调度、统一收费、单机核算、定点维修”新型运营模式,及时发布机械化生产和农机手信息,合力引导各类农机具和人员流动,减少转移时间。

“儿子在西宁打工回不来,家里只有我和两位老人,眼看这几天大暴雨打坏了不少邻居的庄稼,我一个人忙不过来,租县城的收割机价格贵,再加上县上到村里还要加路费,怎么算都不划算。正愁怎么收麦子时,我们村的书记已经向联合党支部说明情况,联系好了机械和人员帮我们收了麦子,我这心里特别踏实!”上兰角村村民索南卓玛开心地说。

为帮助缺乏劳动力、家庭困难的群体,联合党支部牵头成立“红兴”志愿服务队,建立“一名党员和一名农机能手联系帮带一户困难群众”的“2+1”帮扶对子,通过结对帮扶,开展代收服务,确保不误农时,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麦香阵阵幸福来,乡村振兴的“金色密码”在常牧镇“初露头角”。如今,红兴农机服务队活跃在广袤的田野上,高科技农用机械成为了春耕秋收作业的好帮手,也使广大群众从“体力活”干起了“技术活”,让他们在实践中享受到了产业振兴带来的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