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多亏了咱们窗口的工作人员,不然我的人事档案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估计新找的工作也没戏了。”虽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接到回访电话的大学毕业生小唐还是激动不已,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是一件关乎前途的大事,因为有了湟中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窗口工作人员的帮助,才得以顺利解决,而这只是为民窗口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去年年底,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根据市委加强作风建设决策部署,市委作风办在全市组织开展评议群众满意的“十佳”单位和群众不满意的“十差”单位工作,根据评分结果,湟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局跨省通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窗口脱颖而出。群众的满意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考评标准,更是一项无可比拟的赞许。
档案小“窗口”服务大“民生”
“若要赶超,唯有拼搏,能否真拼,关键还在作风。”2021年,西宁开展作风建设以来,全市上下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的篇章,作风之变正在改变着西宁,也改变着每一个部门、单位和个人,人人都是干劲十足。作为一家新晋区的窗口单位,能技压群雄,在一众窗口单位中表现优异,获得群众赞誉,到底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个问题,8月26日,记者走进了湟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局跨省通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窗口。作为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面对的第一个服务大厅,记者在这里感受这个既是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也是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印象“窗口”。
小小窗口将“为民省时”做到极致
位于二楼的服务大厅与其他区的服务大厅相比,没有高大上的硬件设施,面积也不大。“每天都是八点半上班,但是为了一上班就能工作,我们通常要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到了单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检查每个软件是否能正常运行。”就业服务大厅主任彭海燕介绍说。
来办事的李先生来自玉树,因为路程太远,赶到大厅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本以为赶不上办理了,没想到窗口的工作人员扒拉了几口午饭,就火速赶到大厅为李先生办理了档案业务。
在这里,不仅早到半个小时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下班晚走也成了工作的常态,中午午休也秉持着“随来随办、随办随走”的原则,尽量让每一位来办事的群众都能省时省力,少跑一次路,满意而归。“只要你来,只要我在,这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给你解决。”来自湟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局局长王晶晶的一席话说出了每个工作人员的心声,就是靠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小小的档案窗口找到了为民服务的“一号密码”。
“为民省心”!全程陪办人人都是VIP
“请问能帮我查下我的档案是否在你们这里?”“调档案需不需要本人亲自来?”“调档案需要什么手续?”……每年六七八月份是办理各类档案业务的高峰期,每天除了接听各类来电,还要及时回复各类咨询问题。“有的来办事的是学生家长,有些家长因为不太熟悉网上办理、掌上办理,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工作人员手把手去教,时间一长,工作人员遇到同类情况,就直接接手,整个办理流程一气呵成。”
把政策吃透讲明白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作为惠民政策一线的“执行人”,每月两次集中学习和每日的自学、每季度的一次交流研讨雷打不动。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风建设要有“心”更要有“行”有“形”。为了长效推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16项就业业务流程、服务制度、就业服务“打包办理”流程和跨省通办事项不仅在大厅醒目处悬挂,而且条条流程工作人员都是烂熟于心。此外,在每个服务窗口建立《为群众办实事台账》,设置《征求办事人员服务意见表》,开展办事群众对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评价和网上评价的“双评价”模式,促使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经得住“小考”,也能考得过“大考”。
这支年轻队伍有温度有力量
在窗口,我们看到了一幕这样的情景,一位来办事的群众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不得不再三地解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工作人员随后一句青海话脱口而出的时候,解释立刻变成了多余,于是两人方言交流,你来我往,很快将事情办妥。
一句地道的青海话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会心一笑,这一笑包含了一种认同,一种来自人民群众的认同感。窗口工作人员甘生银说:“将心比心,我也希望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在去办事的时候能获得尊重和理解。同样,谁的父母,谁的家人来我这办事也一样,我待他们也要如自己的家人一样。”于是,在充分利用窗口、热线电话、互联网等渠道之外,添加个人微信的方式也成了就业服务局档案服务窗口为民服务的有效途径。
该就业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普遍是“90后”,在跨省通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窗口的小甘更是大学毕业才一年的“97后”,就是这样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接过为民服务“接力棒”,扛起了服务大厅作风建设的大旗。“群众的打分就是一把标尺,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好坏和担当作为的标准,可以促使每一名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生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