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国家公园之行:心随江源归自然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12    

未命名.jpg

航拍乱海子湿地。青海日报记者 栾雨嘉 摄

青海日报记者 栾雨嘉 李庆玲 石成砚

8月31日,“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青海正在聚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一河一湖一鱼一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肩负重大责任,不负重大使命,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8月初,记者一行深入国家公园进行走访调研,在三江源,看到了彰显三江源特色且卓有成效的“九个一”管理模式;在祁连山,看到了高科技在生态保护领域的运用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在生态保护领域所形成的共建共享全方位的管护合力;在仙女湾,看到了鸟儿翩跹的湖光山色,也认识到了青海湖生态地位的至关重要与不可替代……

千湖三江源:

“九个一”模式成效显著

8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登上海拔高4610米的牛头碑向远眺望,许许多多的小水域在碧绿的草原上星罗棋布,在一轮朝阳的照耀下泛起金色微波,就像镶嵌在草原上闪亮而耀眼的钻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满眼皆新绿,身体是自由的、心灵更是自由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名以天地为家的生态管护员华才。华才说:“以前主要收入来源是放牧,现在当了生态管护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县像华才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有3142名,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

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韩常鹏介绍:“几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机制,不仅让牧民实现了投身建设国家公园的愿望,户均每年2万元以上的收入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2021年10月,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这意味着将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也意味着这里完整的生态系统也将得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历经多年探索,“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的“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已初具规模。

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创新保护机制,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不仅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现象,还有效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的问题。

如今,三江源头的牧户每户设立一个管护生态公益岗位,每一家有一名生态管护员。昔日手执牧鞭的牧民,从草场资源利用者变为源头生态守护者,在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同时端上了“生态饭碗”,这有效带动了他们保护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自觉保护生态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苍茫祁连山:

科技赋能 共建共享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管护站,记者有一个直观而又深切的感受——管护队伍年轻化和巡护的科技化,这里的保护更具合力,并且涉及到开设自然教育课堂、设立动物救助站、建设祁连山科普馆等涉及保护生态的方方面面。

祁连山最东端的寺沟管护站,84名管护员中“90后”占了12人,还有一名“00后”。在青阳沟管护站,有一支32名女性组成的女子管护队,她们其中也包括很多年轻女孩。这让我们知道,具有激情才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有志青年是推动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绿水青山更需要体力、脑力都跟得上的年轻人参与,需要人们共建共享、共同参与。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管护站,宋建华和其他管护员正使用无人机巡山。宋建华表示,与传统的依靠步行或摩托车进行巡护的方式相比,无人机不仅能扩大巡护范围,巡护到仅靠人力所不能及的死角和盲区,而且通过清晰精准的画面能够更好地实行监测,帮助他们更好完成工作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支无人机管护队伍,自此开启了空中巡护监测新模式,有效提升生态巡护的广度深度,实现生态巡护全覆盖。

祁连山国家公园长期科研基地内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共设置了生态资源、生态管护、生态科研等8个模块,通过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初步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这对于国家公园实现高效的保护管理、科学的资源保护、精准的日常巡护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无人机使用还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长期科研基地内的大数据管理平台,这都能够说明科学技术为传统巡护工作赋能,并且在当地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碧波青海湖:

鸟鱼欢唱 歌咏绿色

8月11日,夕阳西下,记者一行走进美丽的仙女湾。只见如碧玉般的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清澈的微波,棕头鸥、普通燕鸥等鸟儿有时在碧空中翱翔,又有时扑棱着翅膀款款栖息在湖岸。

“黑颈鹤和大天鹅这两种物种是仙女湾这里的标志性鸟类。仔细听,在这确实可以听到许多鸟叫声,你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青海湖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鸟儿啾啾、婉转动听,它们在歌咏绿色、歌唱生命。

“仙女湾就是青海湖区域最典型的高原湿地景观。青海湖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被称为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水体。它有效地阻止了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我们也把它称为大西北的气候加湿器,这里也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你们看,在这里可以看到华扁穗草、委陵菜、海韭菜、水杉藻等典型的湿地植被,它们构成了整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娓娓道来着青海湖生态地位的重要性,他介绍其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具有生态系统典型性、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和国家代表性。

在今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这在青海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谈到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将坚持以流域生态一体保护为基础,以水生态安全为核心,以生态系统一体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导向,着力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社区共管模式,建立起“机制共建、义务共担、资源共享、实事共办”的共享共治模式。同时,坚持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青海湖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另外,将不断完善青海湖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等规划体系建设,依托鸟岛观鸟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和哈尔盖普氏原羚监测教育基地构建全国重要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平台。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