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统计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上两个千亿台阶
9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青海这十年”统计专场发布会,邀请青海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平等相关负责同志,用统计数据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发展情况。
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总量连续跨上两个千亿台阶,由2012年的152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47亿元,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398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742美元,较2012年增加4490美元。
基础产业供给稳定。粮食产量连续14年超过100万吨,2021年达109.1万吨,创20多年来新高。2021年油料产量31.9万吨,实现三连增。居民“菜篮子”供应充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连续4年超过150万吨。肉类、奶类总产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37%和26.2%。能源保供持续稳定,原油年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均产量64亿立方米,发电量较2012年增长59.5%。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8.7%。新增铁路运营里程近10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2.1倍,民航通航里程增长1.9倍。“引大济湟”、石头峡、蓄集峡、玛尔挡等水利基础设施陆续建设,大电网实现县域全覆盖,全社会用电量较2012年增长42.4%。宽带青海基本建成,固定互联网用户增长3.1倍,5G网络所有县市全覆盖。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大力优化产业机构。积极打造“四区一带”生态农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打响打亮“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29亿元,其中牧业产值占56.5%,比重较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工业支柱作用持续发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保持在25%至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循环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平均增速快于全部工业增速。
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147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3%,较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2.4%;新兴服务业占比提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9%,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投资关键性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3%,农业投资年均增长7.1%。民间投资年均增长6.3%,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稳定在30%以上。202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8.1%,较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151.2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54.6%,较2012年提高29.6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率达61.02%,较2012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10.2个百分点,供水普及率达到98.8%,燃气普及率达到94.5%。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根本改观,所有具备条件的乡、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年均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较2012年缩小0.51。
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至2021年R&D经费支出累计157.5亿元,年均增长8.2%;财政科技投入累计98.7亿元,年均增长6.1%。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较2012年分别增长3.5倍和1.8倍。
特色农业发展良好。枸杞、牦牛、藏羊、藜麦、冷水鱼等特色农牧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牛、羊肉产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1.2倍和21%,枸杞、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倍和3.1倍。“青”字号特色农牧产品走出青海,2021年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值1.0亿元,冷水鱼、枸杞等农产品出口值2.4亿元。
工业新引擎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2015年末增加10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2013年至2021年盐湖化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1.6%。钾肥(折纯)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较2012年分别增长90.7%和1.4倍。全社会数字化消费需求猛增,电子移动支付普及,网络购物兴起繁荣,带动电信服务业高速增长,2016年至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引领商贸发展新变革,2021年末全省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1家,吸纳就业人员1.1万余人,实现销售额45.7亿元。
清洁能源实现领跑
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8%,财政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年均增长6.3%。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青海湖裸鲤、青海湖鸟类、藏羚、普氏原羚数量大幅增长。森林覆盖率累计提高2.3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达到100%,2021年PM_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50%。
清洁能源发展成果丰硕。建成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九成、全国领先。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比重超八成,太阳能发电量稳居全国首位,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从“绿电7日”到“绿电7月”,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不断刷新,国内首条清洁能源省际输送特高压通道“青电入豫”工程全线贯通,用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西宁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服务平台基本建成,2013年至2021年全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额9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塔尔寺、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阿咪东索陆续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最美湖泊、最美天空之镜、最美花海、最美雅丹成为热门打卡地。2018年、2019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突破四千万和五千万大关。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外,文化产品出口值达到1.4亿元。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建设牦牛、青稞(油菜)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牦牛、藏羊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就业市场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超过110万人次,企业法人单位增长3.9倍。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
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19元,比2012年翻了1.2番,年均增长9.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新型消费品进入普通家庭,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达到49辆,较2013年末增加34辆;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较2013年提高3.6平方米。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9%。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较2012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1.6万人,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2012年分别增长1.2倍和1.7倍。医疗卫生机构达到640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61.4%,卫生人员增长83.4%。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6岁,较2010年提高4岁。
西海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