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一张社会保障网托起的幸福温度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29     作者:王宥力

“这几年,我们的养老保险一直在涨。以前一个月只有几百元,现在已经涨到3000多元了,我们老年人花销也没那么大,每个月除去基本开销,还能攒下一些。”正在贾小庄三角花园锻炼身体的杨秀琴直夸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她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惠民政策落地,我们很关注,也很期盼。”

青海省连续10年上调了工伤保险待遇,在明确提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标准的同时,还调整了省内住院治疗工伤伙食补助标准。外卖小哥齐子煜听到这个消息时特别高兴:“这保险不一定用,但是看到政府对工伤保障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整天在外面跑的人心里踏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悄然发现,社会保险已经成了党和政府给每一个人的“生活标配”。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失业有救助,工伤有保障,这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是群众享受青海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果的最好印证。

让每个家庭都舒心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的刘永刚现在也是村里享受养老金的人了。这个几辈子都在地里“刨生活”的农户人家,因为走进了养老保险的大家庭,生活不但有了保障,也有了品质。

“刚开始,社保工作人员来宣传政策,我们咋也不相信。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能参加养老保险?政府还能每月给养老金?”刘永刚怎么也不相信都已年过五十的自己还能碰到这好事儿。

但是看着村里的人陆陆续续开始交,他也坐不住了。又跑去大队和县社保局详细地了解了一番,这才定下心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说实在话,能和城里人一样有养老保险,以前想都不敢想。”一想到每个月按月到账的养老金,刘永刚就笑得合不拢嘴。“我是按每年最高标准缴费的,还能享受政府补贴,现在我也是有‘固定收入’的人了。”

刘永刚笑着,说着。说着说着红了眼睛,“赶上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没啥手艺的人老了也有了生活保障。现在医保也有,养老也有,在我看来,这些不仅仅是一份保障,还是党和政府给老百姓的一份尊严。”

刘永刚的故事,只是全省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人们见证了养老保险破茧成蝶的轨迹。正如刘永刚所说,看病有医保,晚年有养老,就是每个家庭最朴素的心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全民参保计划,通过精准识别、综合施策,分险种、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持续推进我省养老保险“精准扩面”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31.58万人,与十八大前我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2.3万人相比,增加了169.28万人,增长65%。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随着不断调整提高保障待遇,全省3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享受了政策红利,48万名城乡参保居民受益。

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省为6.77万名60岁以上贫困老人发放养老金2.89亿元,共为50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特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5373.48万元,实现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发尽发。

让职工企业都放心

“上星期,我到新单位报到,感觉生活又慢慢好起来了。多亏了有失业保险啊,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领上了失业补助金,不仅在生活上给了我保障,还为我重新找工作再就业创造了缓冲期。”王明强回想起这段经历,表示那段时间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生活一下没了着落,那种焦虑和不安别人是体会不到的。后来申领了失业补助金,突然有了保障的那种喜悦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王明强的经历正是我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功能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落实降低费率、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脱贫攻坚和保障扩围等政策,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稳定企业就业岗位、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扶持困难企业发展和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失业保险不断提标扩面,放心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企业。

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518.11万元,惠及职工1.56万人;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467.55万元,惠及职工2.37万人,是今年享受稳岗返还政策中受惠职工人数最多的参保单位。

企业受益最终惠及的还是职工。记者了解到,两家参保企业将稳岗返还资金全部用于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等,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稳定了职工就业岗位,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稳岗返还政策让参保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企业职工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关心和帮助,有效助力了企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后4次调整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并建立了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调整长效机制。2020年1月1日起,我省失业保险金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530元,标准相比十年前增长了近2倍。

让困难群众都安心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心里都不会空着,因为刘淑知道有只大手自始至终在身后帮扶。

“多少有些退休工资,不愿意跑到社区去麻烦人家。毕竟还有比我们更需要救助的人家。”年近七旬的刘淑说起这两年享受民政救助,不经意间流下两行热泪。

身患肝硬化的儿子数十年不是在医院做手术、住院,就是躺在家里休养,毫无劳动能力,因为要时刻照顾病患丈夫,刘淑的儿媳也只能打些散工。

儿子平均一年住三、四次医院,每次住院,除了报销部分,自付就得一万多元,虽然有退休工资,但要养家还得支付医药费,老人确实负担不起。“我家就在居民服务站的院子里,从社区书记、民政专干,再到服务站的专员们,都非常了解家里的情况,他们热心帮我们申请低保和好多项救助,减轻的负担不是几句话能说完。”刘淑说,低保户享受的医疗报销比例高,再加上社区还帮忙申请了大病补助和救急难基金,我们一家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政救助保障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城镇低保每月700元和农村低保每年5676元,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12600元,医疗救助覆盖城乡困难群众、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付率达94%以上,临时救助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切实兜住、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服务理念,通过护工服务进家庭、志愿服务进医院、康复辅具进基层、殡仪服务进小区等改革,不断延伸惠民触角。

社保福祉,情注万家。更加亲民的服务,更加坚实的保障,不断推动我省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