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清水向东流 绿色满高原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09-30     作者:赵俊杰

黄南新闻网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擘画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如今的青海,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绿色行动蔚然成风。放眼青海,处处是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大美风光。

“青海蓝”愈发净透

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3%,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主要城市西宁、海东两市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89%和88.1%。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空气质量改善,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西宁市民祁晓伟说,入秋以来,西宁空气清新,抬头便是透亮的蓝天,这是我省多年坚持生态环境治理的结果。

守住“青海蓝”,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洁净空气,这是我省各级政府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多,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降低。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大气、水、土壤“十条”措施,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再创新辉煌。

一江清水向东流

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的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省境的最后一道峡口。仲秋时节,这里的黄河湛蓝如洗,清澈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在两岸青山的衬托下,颇有江南风情。

说起禹王峡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峡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马进才深有感触:“这两年到这里过冬的野鸭越来越多了,栖息时间也明显延长了。入冬后,还出现了罕见的大天鹅。”

为了保护黄河干流的生态环境,民和县对河道及周边地区的养殖业予以规范和控制。绿水蓝天,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与生态的绿色、和谐发展。马进才说,禹王峡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将源源不断的清水输送到下游地区。

2021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3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我省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

满地绿色惹人眼

站在西宁北山,放眼望去,山坡上树木成林,山下的湟水河缓缓向东流去。

西宁南北山是青海绿化造林的重要部分。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南北山成为我省国土绿化工程的一大亮点。走进林区,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不时传入耳中。

“树木多了,雨水多了,空气也新鲜了。”家住西宁市祁连路的杨瑞说,南北山绿化后,感受最明显的是气候不像以前那样干燥了。

绿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底色。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秀美家园,是我省各族干部群众锲而不舍的追求。国土绿化行动实施3年以来,绿色在青海大地不断延伸。

经过多年的艰辛治沙防沙,如今,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木格滩早年黄沙漫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绿色,与远处的草原相映成趣。

风沙少了,草原恢复了,原先搬到山里居住的牧民陆续返回木格滩定居。牧民豆本加感叹:“木格滩今非昔比,回来定居的牧民越来越多了。”昔日黄沙漫天的木格滩,已形成红火的小集市,越来越热闹了。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省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066.9万亩,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9.13万公顷,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效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达30%以上。

珍稀物种创新高

从2000只、2500只,再到现在的3000余只,在环青海湖区域,普氏原羚的数量逐年增长,为环青海湖区域增添了生命的乐趣。

环青海湖地区是普氏原羚的栖息地。随着对普氏原羚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增加明显。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环青海湖地区共监测到普氏原羚3000余只。

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故乡。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可可西里一带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明显,从保护初期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十多年以来,可可西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盗猎藏羚羊案件。

2020年,西宁、海东两市发现雪豹活动足迹。至此,我省两市六州都记录到雪豹活动。数据显示,我省有一半数量的县域内有雪豹分布,是雪豹分布面积较大的省份。目前,发现雪豹踪迹的区域不断增加,成为我省生态改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