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天的第五个节气,是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一个重要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时节的气温要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自此,大地便逐渐告别秋高气爽、秋明空旷。
寒露节气后,中国各地全面进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寒露节气,正是青海高原很多地方土豆收获的时期,田间地头,农人们躬身劳作,一颗颗圆滚滚的土豆铺满一地。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寒露节气时,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飞往温暖的地方越冬;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唐朝诗人李咸写诗形容寒露时节的菊花:“菊华寒露浓,兰愁晓霜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此时是冷热交替的时节,温度下降特别快,因此人们要特别注意保暖。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寒露后,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不要赤脚,防止“寒从足生”,还要及时增补衣物,加强锻炼,增强体魄,等待严冬的到来。
寒露节气往往与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就有邀约亲朋,登高望远的习俗。青海省民俗专家朱世奎介绍,青海人在重阳节有登高、放“鹿马”、赏菊、喝菊花酒等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