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暖暖民生事 殷殷民生情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0    

党的好政策,走进千万家。

一对一康复治疗,老年人感到又贴心又暖心。

党的干部都是好样的。

给孩子的童年创造更好的环境。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娜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全省各地各部门把群众关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家纷纷表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用忙碌的身影,奋斗的姿态,坚定的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于是,党和政府“民生账本”里的感动和温情在一件件民生事中传递开来;一份份民生情,让青海大地更有“温度”,让老百姓对党的二十大更加期盼。

让“朝阳”更艳“夕阳”更红

教育,被称为民生“一号工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养老,体现着民生品质,老有所养让生活有滋有味。

9月29日,海东市乐都区东林学校开展“童心永向党 喜迎二十大”主题活动,全校师生于心中厚植红色基因,激发爱党爱国情怀。活动中,孩子们紧紧围绕歌颂党、歌颂祖国、赞美生活的主题,用手绘图画、手抄报、书写爱国故事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对党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传递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是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今年以来,我省教育事业紧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不仅在‘提速’上下功夫,更在‘提质’上做文章。全省教育领域可谓大事多,好事多。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西宁大学学院专业孵化工作推进有力有序,3所本科高校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单次获批数量创下历史新高。”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刘鹏说,“再过几天,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了,大家都充满了期盼。目前,全省教育系统正在推动学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要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暑假期间,“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成果颇丰,在全省开展的110余次各级各类多部门联合整治中,全省共查处48家黑机构,进一步巩固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效。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加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注册及监管办法,建设开通校外培训收费平台,强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推动校内减负走深走实。

同时,我省聚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出台新时代振兴青海高等教育的实施方案、青海省高等教育服务“四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断强化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今年,教育项目建设受疫情影响面临较大压力,但落实项目资金、推进民生实事工程不能打折扣,我们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累计落实各类教育项目资金35.77亿元,基层农牧区新建改扩建50所基础教育学校,3所本科高校各新建一栋学生宿舍楼。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迎接盛会召开。”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甘昌福表示。

孩子的笑容烂漫,老人的笑容慈祥,也许是生活最美的“表情”。“一小一老”好,就是每个家庭的心头好。

“奶奶,这两天身体怎么样呀?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小姑娘,我挺好的。你们每周都来家里检查智能设备,还给我按摩,辛苦了!”

10月3日11时,西宁市城中区百寿康养老服务中心康复师杜娟来到独居老人李世秀家中,为老人做按摩、拔罐等康复理疗。

今年73岁的李世秀左腿受伤后生活不便,8月初,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搬”进老人家,专业养老服务送上门,老人又惊又喜又舒心。

一人一策,一人一档,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使用场景……西宁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工作,通过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及智能设备配备,为失能、半失能、独居等有需要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护、远程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的品质,为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杜鹃一边给老人认真地做康复,一边和老人聊着家常,“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了,大家都期盼着党和国家能在养老方面出台更多惠民政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做一点事,多尽一点责。”

据统计,目前我省已累计完成2442张家庭床位建设任务,累计为2万余人次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政系统把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推动社会公共养老服务品质提高的出发点,投资超32亿元,组织实施2129个养老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项目,加快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世秀说:“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一定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好政策,我们的晚年生活一定会更幸福!”

让就业更稳医疗更优

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是民生之需。

“欢迎进入直播间的小伙伴,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多家企业线上连麦,大家可以边看直播边投递简历。”10月3日,“‘就’在金秋 ‘直’面未来”直播带岗直播间人气颇高,青海东跃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化身“带岗主播”,为企业招贤纳士。

多元的岗位选择吸引不少求职者进入直播间。“我和同学投递了好几份简历,虽然投得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但是岗位发展颇有潜力。我们从直播带岗活动中也学到了一些求职技巧。”求职者梁莹说。直播间里,众多网友在这里找工作、聊职业、说政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我们转变思路、开拓创新,通过线上招聘、直播带岗等形式,提升就业服务对接精度,促进更多求职者实现充分就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海东市,青绣数字化形成了全新的品宣矩阵和销售模式。“青绣产业迎来新机遇,正逐步向标准化和品牌化迈进。通过线上宣传,我们与22家公司签订订购合同,金额达100余万元,如今,绣娘们捧着艺术的‘金饭碗’,过上了美好幸福生活。”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介绍。她对党的二十大充满期待和信心:“我们还要设计出更多好的作品,展示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和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殷切期盼,要发挥行业力量,为稳就业、促就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如今,海东市已成功搭建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和“青绣网”数据平台,着力培育孵化拉面、青绣数字化总部基地,在不断加大技能培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的同时,实现了两大富民产业提档升级。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通过优化申报流程,定位补贴对象,强化政策宣传等措施,加快构建政策找人、无感智办、直补快办工作机制,扩大政策落实率,进一步畅通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领渠道,保障困难群体就业权益,确保全省各项就业政策落实落地,切实将惠民政策的执行力转化为助力群众就业增收的驱动力。“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要以更有力的措施稳就业,促就业,为求职者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以实干实绩迎接大会胜利召开。”

就业稳让百姓踏实,医疗优让群众安心。

“早晨去麒麟湾公园健身运动,下午到中心广场聊天晒太阳,现在的日子过得真舒坦啊!”在家住西宁市城西区银色家园小区的张大爷心里,幸福不止于此。

82岁的张大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疾病,不久前,张大爷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可以享受家庭医生上门诊疗。

“人老了,身体不好,脑子还经常犯糊涂,定期上门的医生和护士不光给我检查身体、询问病情、叮嘱我吃药,还陪我聊天,看见他们我心里很踏实。”张大爷到处夸赞家庭医生让居民更有“医”靠。

“以前去大医院看病,排队挂号要花费很多时间。”张大爷说,“现在好了,自从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提供基本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在家门口就把病看了,省时省力又省钱。”

自2013年10月1日起,青海率先全面实施覆盖省、市(州)、县、乡四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组建多种形式医联体、加大精准化对口帮扶、畅通患者双向转诊等措施,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不断巩固具有青海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科学合理就医新格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青海将综合医改作为全省三大“国字号”改革之一,紧紧围绕医疗、医保、医药协调联动,覆盖全省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各族群众卫生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数大幅提升。

细数这些年的医疗条件和服务的变化,张大爷动情地说:“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让我们的医疗条件一年一个台阶,马上又要开党的二十大了,相信老百姓以后看病就医会更方便,更舒心,更省钱。”

让腰包更鼓生活更美

金秋时节,海东市各区县的特色种植产业迎来丰收。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五十村,田间地头一排排一米多高的长白葱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将一摞摞打包成捆的成品葱装上大车。

“第一年大规模种植就迎来丰收,大伙儿都特别高兴,我们用丰收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种植大户李龙彪高兴地说。

海东是青海最大的农业区,承担着全省近一半的蔬菜供给任务,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如何保障好全省“菜篮子”,关系民生基础和民心稳定。近年来,海东以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现如今,特色种植产业成为海东市撬动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在乐都区引胜沟绿色产业园,特色品牌乐都长辣椒的种植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核两椒”特色产业体系成为循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平安区,正形成“一核四心两带”新格局……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海东市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增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真正达到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收入增让物质富足,环境美让精神愉悦。

10月2日早上,乐都区雨润镇深沟村村民朱得学走进家里刚修好的厕所,“以前上厕所得到院子里去,现在真的方便,尤其是老人,安全性提高了。”对于朱得学和家人来说,新的厕所不仅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也提升了生活质量。

将户厕改造工作和问题厕所整治工作作为全镇重点工作之一,雨润镇“厕所革命”在高位推动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镇党委书记高杰介绍,高标准“改”、专业化“管”、规范化“提”,全镇在实现“厕所革命”成果“长期巩固、常态管护”前提下,鼓励农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收集粪渣、粪液,通过沤肥等方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用,还土还田。

农村厕所改造不仅要用得上,更要管得好。

“三格一体,第一格沉淀,第二格发酵,第三格化肥。比例要准确,标识要明确,注意为井盖留个把……”在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大寨子村“厕所革命”施工现场,洪水镇党委书记许乃强认真地向大寨子村党支部书记邢可颜讲解化粪池改造及管护的细节。村民也围成一个圈认真聆听,不时提出疑问。

和大寨子村一样,能让农民主动配合改厕的村镇在乐都区还有不少,这得益于乐都区创新开展的“首厕推进制”工作模式。“这个模式能够有效避免户厕建设不规范和引起户厕的二次整改,真正让群众建得起、用得好、放得心。”乐都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周强说。

小小厕所,一头连接着民生,一头连接着社会文明。周强说:“截至目前,全区开工建设3500座,已经完工3268座,按照施工进度10月底可全面完工。我们还得加把劲儿,不但要按时完工,还要保质保量,给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村民一起在更美丽的环境里,开开心心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王宥力执笔;陈晨 郭靓 李庆玲 王臻 张慧慧参与)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