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一年来,青海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获批,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形。
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难题,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完成试点任务,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为正式设园奠定了基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海成为全国唯一的3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同时,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和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果斐然
我省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启动实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6467名林长,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布提高到7.5%、57.8%,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由最低时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活动足迹遍及两市六州。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双缩减”,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湿地保护率64.32%,高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我省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制定发布《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作大纲,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和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完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为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全面建立
目前,我省共设置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年均为群众直补森林、湿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0亿元以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草种苗、中藏药材、藏茶、草产业等支柱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地,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到了更多生态红利,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表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我省将全力服务保障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工作,加快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