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岁啦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10-12     作者:赵俊杰

黄南新闻网讯  10月1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迎来了周岁生日!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庄严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全面开启了我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崭新篇章。

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面积最大国家公园,过去一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在推进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了“青海方案”、贡献了“青海智慧”,总体呈现出“高、大、多、广”的特点。

高站位谋划 高标准建设

三江源国家公园由我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携手共建,我省也成为全国唯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示范省,编制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一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转变,积极开拓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道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根据构建局省(区)联动机制,国家林草局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专班工作机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工作,共同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平方公里,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为19.07万平方公里,占83%。目前,尚在创建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青海湖国家公园2.85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国家公园拟设区域约700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我省国家公园总面积将达到24万平方公里以上,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我省修编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将黄河源约古宗列、长江源各拉丹冬、当曲区域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区域面积由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实施电子矢量、实地勘界和界碑(桩)建设,现已初步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勘界立标项目实施方案》和勘界立标底图制作,预设界碑(桩)7003个,电子矢量界(区)桩8299个。

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为26.76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9.65万平方公里,照此计算,国家公园将分别占到89.69%和80.94%。除了面积大,我省国家公园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美青海日益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逐渐成为青海的亮丽名片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生态保护成果斐然

经过近几年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省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近600亿立方米Ⅱ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林地保有量增加0.4%,草地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10%、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

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近3000只,祁连山雪豹突破百只。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田俊量说,为持续筑牢“中华水塔”安全屏障,我省加快实施三江源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今年为历史之最,投资近3.2亿元,实施黑土滩治理、黑土坡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封山育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人类活动遗迹修复、毒害草综合治理等项目,宏观生态环境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参与度强普惠面广

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路上,我省持续优化完善“村两委+”机制,领导干部包乡、部门包村联点共建制度全面落地,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热情高涨。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牧民群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形态,我省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优化特许经营项目目录,科学合理测算24个生态体验项目生态访客容量,在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试点打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玉珠峰生态体验项目,推进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特许经营活动有序展开。通过在园区内外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公益培训,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特许经营,让当地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共享建设成果,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我省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复旦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建立资金筹措保障机制,长江三峡集团、广汽集团、省农业银行等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同谋共建共享,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机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青年志愿团队融入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与黄石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拉尔苏汉拉等广泛开展交流,全面提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品牌影响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