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二十大代表风采】不忘初心 守护青海湖“精灵”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10-12     作者:徐变银

人物名片:祁洪芳,汉族,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推广研究员,从事青海湖裸鲤资源救护、种质检测、裸鲤资源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先后获得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第六批学科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将倍加珍惜荣誉,把这份信任转化为履职的动力,我有信心、有决心履行好职责,坚决扛起代表的光荣使命。”祁洪芳说。

水流再急也要力争上游

“我只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儿,组织却给我这么多荣誉。”10月9日,祁洪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可熟悉祁洪芳的人都知道,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异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

1989年,祁洪芳从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淡水渔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30多年来,祁洪芳一直致力于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增殖放流、资源救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

青海湖裸鲤又称“湟鱼”,是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由于湟鱼生长周期慢,加之过度捕捞,2000年时资源量不足3000吨。通过多年的保护,如今,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是保护初期的42倍,从濒临灭绝到如今“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这背后凝结着祁洪芳和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汗水。

每年5月下旬,采集鱼卵工作陆续开始。为了采鱼卵,住帐篷、喝河水、啃干粮,白天采样分析,晚上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但祁洪芳从未想过放弃。她说:“坚守很重要,一辈子坚守做一件事更不容易。正如湟鱼洄游一样,即使水流再急,也要力争上游。”

“海上历险”更加坚定信念

2001年11月,祁洪芳和同事们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沿着青海湖360公里的水涯线,开始埋设标石。徒步行走在湖岸的沙滩、沼泽、泥泞草地,夜宿荒漠地等种种险境,埋设了200余块标石,建立了青海湖湖泊面积、海拔高程监测点坐标系。此后,每年度开展基础调查检测工作,搭建起了较为翔实的青海湖裸鲤基础数据资料库。

每年8月,祁洪芳都要“出海”,对青海湖渔业资源进行监测。这是一项艰辛而又富有挑战和风险的工作,每次都要在监测船上吃住五六天,24小时监测,特别是要克服晕船带来的不适和风浪的危险。

“2005年9月11日晚,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使监测船挣断了锚链,被5米高的风浪抛向湖水深处,大风将监测船从300多米外的抛锚地刮到海心山附近的暗礁上搁浅了。幸运的是,最终在渔政人员的及时救援下,我们保护着重要仪器和数据资料,最终脱离了危险。”回忆起那次经历,祁洪芳仍心有余悸,当时她想着可能回不去了,但即使人回不去,也要让仪器和数据资料安全完整地回到中心。

经历了“海上历险记”后,有人建议取消探测,或者将探测时间改为几年一次,但这件事并没有让祁洪芳气馁、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念。

充分发挥好代表的职责

除获得多项省级荣誉外,祁洪芳还出版过6部专著,制定过2项国家标准和11项地方标准,获得过国家3项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从2002年的第一次出海到今年已经是整整20个年头。祁洪芳的坚持和坚守为准确探明青海湖裸鲤总尾数、条体重量、资源总量,建立连续的资源监测体系,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效果评价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二十大代表,祁洪芳深感责任重大。她说:“今后,我将立足本职,充分发挥代表职责和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探讨气候变化对青海湖裸鲤生存的影响,强化水生生物监测手段,提升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手段,探索种质保护利用问题,维护好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好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稳定。”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