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民生改善 念兹在兹——“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九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3     作者:郝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的郑重宣示,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笃定前行,贯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始终。作为欠发达省份,十年来,青海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全线飘红。

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青海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新进展。

一组数字更好说明十年民生巨变: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青海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6岁,比2010年增长4岁。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3.6平方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9年稳步上升。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省会西宁建成10分钟健身圈……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进步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与好日子比翼齐飞。

幸福底色

——彰显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一个国家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同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实现共同富裕这场深刻社会变革中,领袖和人民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饱含着对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民生为本,盛世荣光;青海这边,风景独好。

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5.1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和2649套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0.5万人次;扩增各类学位3.26万个,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全面完成了年度确定的10大类45项民生实事。

社保体系为青海六百万各族群众生活兜底、破解空前艰巨的就业难题、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收入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保障越来越多,用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作证,党的十八大以来走过的这十年,我们全力以赴、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擦亮幸福底色,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发展红利

——彰显直抵民心的温度、托底民生的力度,标注为民情怀的深度、人民至上的高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细读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常为这样的一组组掷地有声、充满希望的数据自得、自豪,欣然、安然。

“十二五”期间,全省财政年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建设,财政累计投入民生的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

“十三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9.3%、28.1%、27.5%。财政用于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的支出持续增长。

2020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37元,比2015年的15813元增加8224元,年均增长8.7%,高于全国“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民生牵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高品质生活。青海拿出“真金白银”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屡创民生改善“纪录”,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民生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改善范围越来越广,各族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现在,实话变化大呀!”“啥都越来越好了!”“开车一次次路过没发现,今天实地转转,才知道国家投下了多少钱!”……这是这十年我们常听到的老百姓的口头禅。这些朴素的感慨表明,“更好”的含义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必须的”一年更比一年好、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是“真切的”人民心中大事小情、万枝千叶的好温度,百姓身边可触可感、可心可爱的大变化。

从2015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统一提高40元,达到550元,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高龄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

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原年生均小学600元、初中800元的基础上统一提高3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年补助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00元……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中心学校,全塑胶体育馆,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现代化多功能教室以及机器人兴趣课堂,助力孩子们快乐成长、奋力成才……

地广人稀的青海,55%的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不断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健康青海行动……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打开一扇扇幸福之门;一个个历史脉动的瞬间,谱写一曲曲百姓安乐的华章。

以“小财政”来解决“大民生”,对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都是考验。十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保民生项目建设不差钱;创新民生投入方式,力保群众多得实惠;千方百计稳定物价,力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彰显直抵民心的温度、托底民生的力度,标注为民情怀的深度、人民至上的高度。

民生答卷

——立足省情、心系民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民声问政,办事惠民。

2014年民生工程十项实事实施分工明确,青海合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2020年11月,《致全省人民的公开信》征集2021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2年3月,10类47项民生实事工程出炉……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持续发力,通过不断改进征集方式,扎实有力推进项目实施,办成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

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是2019年青海民生项目从征集到立项的最大变化。省财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截至当年4月底,共下达补助资金159.3亿元,保障并推动实施了26项工程,占当年项目总量的67%。

2021年12月,由青海省高速公路养护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的西宁周边部分高速公路桥梁安全防护过渡工程圆满完成,有效提升青海高速公路桥梁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以满足群众安全出行需求。这是当年青海的民生实事工程之一。

十年来,绝对贫困“清零”工程、稳定就业工程、扩大普惠性幼儿教育工程、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工程、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工程、全民健康工程、幸福养老工程、关爱困难群众工程、美丽家园工程、农牧产品质量体系提升工程……用小实事累积而成的“大民生”,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精彩答卷。民生大树在群众心坎里生根、根深叶茂,在发展的藤蔓上开花、花开四季,不断让“群众点菜”“政府办席”迭代升级、一路欢歌。

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唯有追求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城乡建设的高质量,以大视野、高站位,推动青海区域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迈进,才能突破现实之困、破解协调难题。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十年来,青海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教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句话,青海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是更多发展机遇和成果的共享。

东部城市群加速崛起,“一核一带一圈”空间布局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0.3%、全省一半人口过上城镇生活,全省32个城镇、近1500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十二五”期间,青海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涉藏州县发展步入快车道,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长期以盐闻名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依托茶卡盐湖这面“天空之镜”照亮发展之路,带动茶卡古驿向新型城镇迈进,全镇市场主体迅速递增到600多家,“景镇联动”使城乡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新的层面。

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已经形成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其内在“肌理”因势利导、有效转化,各擅特色、各展其长。

“十三五”以来,青海区域发展统筹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三五”前四年,西宁市和海东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8.2%,均高于全省年均增速(7.1%),东部城市提质扩容,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西宁市坚持产业融合与产城融合协调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更充分就业并重,“十三五”前三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48万人,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基地19家,创业带动就业累计1.6万人。

去年底,《青海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的总体目标。

2022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落实兰西城市群建设‘1+3+10’合作协议,加强同毗邻地区的产业协同……”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区域流域交流合作,全面打造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升级版,让“一带一路”为经济发展通经络、为交流合作活血脉……

民生跟着“民声”走,总是“幸福来敲门”。

十年如一日,用情用力,“时时放心不下”,全心全意。青海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千方百计把青海六百万各族群众的事办好办实,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