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以“党建+”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不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在做实做细民生兜底保障上持续、集中发力,探索调解新机制,加大宣传,选树典型,通过“支部带动+党员冲锋+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新机制,全面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乡村振兴双融合、双促进,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
“以前我们的收入主要靠养牛羊和旅游季节开农家乐,2018年加西公路项目开始修建,大家都担心修公路会影响大家的生活。还没等我们反应问题,乡上的干部主动与水电四局项目部沟通,现在我们村上60多户人家基本都在项目部干活,挣上钱的同时还从项目部的汉族朋友那里学到了不少施工技术。”元甫村村民杜南拉说。
巴扎藏族乡始终坚持民生为先,聚焦各族群众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等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逐步补齐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生的基本民生保障短板和差距,促进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利毛措在峡塘新村开了农家乐,每当旅游旺季,她不仅给过往游客带来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更是撑起了整个农家乐的后厨。她说:“这两年乡上组织了中式烹饪、面点、保洁、挖机等各类培训班,我们村上好多人都参加了培训,这对我们开农家乐和务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乡上还不定期给各村发送就业信息,让外出务工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
今年以来,乡上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修水渠14.4公里,新建人畜饮水管网1.4公里,改造饮水管网12公里,新建水源地1处,扩建水源地1处。发放临时救助71户216人,共计48.51万元。纳入低保181户474人,其中单独纳入8户8人。
麻兰州是甘冲沟村村民,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赚了些钱,去年夏天回来翻修了庄廓,在享受新家的同时,他们和邻居王文学的矛盾也慢慢积累起来,“修房子的时候没考虑到排水的问题,导致排水只能从王文学家的宅外地通过,当时也没和人家好好协商,没想到今年降雨量太大,导致我们两家争论不休。现在好了,乡上不仅调解了我们的矛盾,还帮我们协调了一吨水泥,用成本价买到了排水渠,我和王文学也算是不打不相识,现在两家走的很近。”
在乡矛盾纠纷调解人员的耐心劝解下,王文学、麻兰州这对原本水火不容的邻居,如今亲如兄弟。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之前因为排水的事情,感到心里有个结,我们两家闹得很僵,乡上的工作人员前前后后讲了很多道理,做了很多工作,慢慢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回头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我出了地,他帮我修了墙,我们一起建好了排水渠,相互交流多了,感情也慢慢浓了,现在我们都加入了村上的矛盾纠纷调解队。”王文学说。
近年来,巴扎藏族乡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不断增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经常深入村社、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从感情上接近和融入群众,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调解,进一步提升了调解质量和效率,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促进了民族团结。
8月,持续的高温伴随着连续的强降雨,在群众转移,防汛值守过程中,近邻就是近亲,峡塘村中的农家乐、宾馆承担了大部分群众转移安置任务,大家相互扶持,共克时艰。
“大家都是乡亲,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店里有现成的资源,优先安排老人孩子入住,其他人在包间的沙发上挤一挤,大家同心协力,困难的日子很快也就就过去了。”峡塘村村民星全明说。
深夜的峡塘村二社疫情防控服务站内,条件虽然简陋,但奶茶和炕土豆的香味久久回荡,藏、土、回、汉等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共同肩负起疫情防控的责任担当。
正是这些感动人心的一件件小事,让巴扎藏族乡的各族群众时时感受到善良的浸润,使各民族群众血脉相连、荣辱与共,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