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5    

2.jpg

巴扎藏族乡元甫村庆“七一”重温入党誓词。王一翔 摄

3.jpg

海南藏族自治州群众迎中秋巧手做月饼。

1.jpg

身着节日盛装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省委统战部供图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这里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战略要地,也是一片民族团结的热土。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全省各族群众倍加珍惜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殷殷嘱托,眷眷深情。一直以来,青海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党的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战略部署,把创建工作作为全省战略任务来抓。2020年紧抓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中央文件明确提出支持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唯一纳入中央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2021年,省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典范。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引领,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纲要和意见,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实成员单位,确保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顶层设计有力,基层落实见效。

在海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为全市“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推行“州级干部联乡、县级干部联村、机关联基层、党员联群众,时代出卷、干部答卷、人民阅卷,走好新时代果洛赶考之路”的抓党建、促落实“四联三卷”工作机制;在西宁市城东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新突破……

在党的领导下,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实干笃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更加团结一致,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

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日,西宁市城东区开展2022年第三批公租房轮候配租工作,对符合优抚条件的17户生活困难、低保群众配租公租房,无房低保户妥占龙分配到了住房,他说:“感谢政府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同样分配到住房的还有家住南小街社区的刘俊青,“我们收入微薄还需要供大学生,之前是租房住,现在分配到公租房,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也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家’。”

“我们将继续以群众所需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住房保障相关政策,不断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让更多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的优惠政策,切实将惠民实事办到各族群众的心坎儿上。”城东区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我省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做好民族工作、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重大举措。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为抓手,打造各民族共享的经济新业态。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台推动“拉面产业”发展、促进“青绣”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进步价值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编制实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水平显著提升。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青海,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千百年来,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西宁市城北区博雅小学是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集体,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校园内民族团结氛围浓厚;民族文化长廊、走廊、读书角,介绍民族知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庆六一”“建队日”等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培训学习,增强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既符合学校实际又有创新的特色活动,使全体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提升了对“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

在工作实践中,我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老街区,依托辖区内丰富的河湟文化和各民族的特色饮食文化,街道办事处将兴海路美食街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打造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河湟文化美食街,建立餐饮行业门店评星挂牌激励机制和对各民族困难群众善行义举帮扶制度。同时,充分挖掘辖区群众文化潜力,编排民族舞蹈和展示民族团结小品,以文化交流为载体,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认同是各族群众凝心聚力的重要纽带。我省重视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加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厚植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

在青海,最绚丽夺目的“花”是民族团结之花。全省将接续奋斗、奋勇争先,奋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着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用生动实践交出青海的民族团结进步“答卷”。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