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亮,温柔地映照着西宁古城崭新的脸庞。在西宁市城西区,宽阔整洁的街道、美丽宜居的小区、修葺一新的广场、景色幽雅的公园、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措施……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到出门见绿的“颜值”,还能体味到生活便捷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西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团结带领全区上下紧扣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高品位的主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和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现代服务业立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城西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这里现代时尚、活力迸发
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的力盟商业巷步行街,以两街、四门、八巷及中央不夜城广场立体布局,20余万平方米商业街区规划,溯源数千年河湟文化内涵,两街交汇,四门辉映,八巷流香。
每逢节假日,这条街都会吸引来众多的消费者,这里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办公、居住为一体,多种经营业态并存的城市核心时尚休闲购物街区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文化。
“到达西宁的当晚,我就慕名来到这个十分火爆的地标性商圈——西宁力盟商业巷。”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倩倩说,走进步行街,感受这里的凉爽惬意、时尚多姿,品尝这里的各种美食,品味西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她因一条街喜欢上了一座城。
这是城西区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业态的生动实践。
经济总量始终位列西宁市首位,成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惟一超400亿元的区县……这些“首位”“率先”“惟一”,得益于城西区始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聚焦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高地,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谋思路、抢机遇、抓项目,一年接着一年干,各项指标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十年来,城西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35.26亿元跃升至404.9亿元,年均增长11.8%,超额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5.8亿元增加到14.8亿元,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3.9亿元增加至169.5亿元,占全市总额的27.1%,年均增长9.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年均增长9.3%。
十年磨一剑,城西区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业态、培育未来产业一体推进、“多轮驱动”,率先在全市建成三产服务中心,制定出台“四大集聚区”建设各项配套措施,京东科技、重庆大龙网等平台企业落户西区,区域性总部达145家,实现年营业额170亿元。商务楼宇53栋,年营业收入超30亿元。持续优化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服务区建设,鼓励支持商超、商圈延长经营时间,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唐道637商业综合体和力盟步行街文化旅游区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天地巷子、喜欢里街区等4条街区成功申报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先后成功举办环湖赛、特色美食节、夏都梦想季、FIRST青年电影节等各类大型赛事及群众文化活动近4000余场,接待旅游人数达4515.3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578.9亿元。
如今,全省半数以上金融机构集聚西区,现代金融占比达24.6%。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和现代商贸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市场主体突破4万户,第三产业总量位居全省区县首位,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力盟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商圈更趋成熟,以唐道637、新华联、万达、大象城等为核心的海湖商圈逐渐成型,城西区已然成为全省最现代、最时尚、最有活力的中心城区。
这里美丽宜居、生态友好
走进城西区阳光华府小区,秋日的暖阳下,有人锻炼身体,有人悠闲散步,休息长椅上老人静静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花园树丛中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一幅乐享美好生活的和谐画卷展现眼前。
行走在西宁市城西区,一个个绿地广场,一条条鲜花大道,一株株行道绿树……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
在城市绿化中,城西区注重因路造景,做到绿随路建,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全面构建绿色发展空间布局。引进彩色花卉树种,实施“美化家园”、立体花坛、自然花境等绿化彩化提升工程,完成公(游)园广场、主次干道的彩叶树种配置,构筑多彩空间,打造了一批城市“林荫大道”和“绿色客厅”。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聚力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城西区扎实开展“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建设行动,全面推进花园城区建设,大南山绿化造林2133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实施火烧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生态绿谷”建设成效明显,昔日垃圾沟变身城市“后花园”。
秋高气爽、微风习习,漫步湟水河畔,别有一番惬意。步道干净整齐,两岸绿荫匝地,河面微波荡漾,三三两两的市民正沿着步道悠闲散步、轻松慢跑……勾勒出幸福大西宁的模样。
生态秀美的背后,是河长们的默默付出与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一河碧水”。56岁的闫彪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不定时在河道边清除绿化带内的垃圾,不定时巡查河道、配合街道城管中心进行保护母亲河宣传、清理路边不文明“牛皮癣”……六年来,这些举动在闫彪看来都是“举手之劳”。“都习惯了,一天不过来转转就心里不踏实。”闫彪说,“看到现在河畅、水清、岸绿的湟水河,我的心情十分愉悦,内心也有一份自豪感。”
城西区率先启动“生态互联网+”试点工作,建立网格化大气环境监管体系,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建成全省首家生活垃圾分拣中心,34条道路实现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率先建立“1+8+N”河流管理机制,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联动机制,河长制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九月的人民公园,秋高气爽,十多只鸬鹚栖息在人工湖边的树上,这些鸬鹚每天都会从树上飞到湖中捕鱼,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们越来越强的环保意识,为这些水鸟在西宁越冬提供了良好条件。这里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城西区这几年变化很大,外地来的游客和亲戚朋友,都说西宁城区干净整洁、花红柳绿。“作为西宁市民,我们也很自豪和骄傲。”西宁市民崔振林说,他是名摄影爱好者,随时用相机记录下城西区的变迁。
城西区火烧沟、海湖湿地公园、通海桥、唐道637、北城7区等地一直以来都是出摄影“大片”的打卡地。崔振林说,如今,无论走在城西区公园、广场,还是河岸、步行街,随手一拍都能获得一张绿水青山的美景图,再加上湿地公园里越来越多的野生水禽,让摄影爱好者的照片更显灵动。多年来,崔振林与同伴用无数张照片“讲述”了城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
如今,“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的目标逐步实现,碧水清流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幸福西区的最美底色,越来越多的居民,为水清岸绿的宜居生态福利点赞叫好。
十年来,城西区生态建设可谓硕果累累。这得益于城西区不折不扣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扛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城区品质才彰显出时尚大气新气质。
这里幸福平安、文明和谐
“小朋友请排好队,靠左面行走,宣传栏刚刷过油漆,小心蹭到衣服上。”每天中午放学时,戴着红袖标的“护苗队”都会在胜利路小学门前不时叮嘱小学生们注意安全。
“师傅,我是从外地来的,请问到海湖新区的‘胡桃里’搭乘哪路公交车最方便?”“您可以搭乘31路、65路,然后到海湖桥下车,下车后如果还是找不到,您再给我来电话,号码写在提示卡上了。”正在海晏路巡逻的62岁的“红袖标”李江凡热情地向陌生人指路。即便是路人,也和李江凡一样热情。
“行走在城西区的大街小巷,即使是在深夜独自行走,仍然感觉很安全,很放心。”这是现在西宁市城西区居民的切实感受。
“大姐,这是咱社区的‘连心卡’,您收好。平时遇到难题,您直接拨打卡上的电话。”新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耿磊在入户走访时一边将服务“连心卡”递到居民孙文杏手中,一边为她介绍“连心卡”如何使用。
由新西社区自主制作的服务“连心卡”上不仅印有社区“两委”委员的姓名和工作范围,还有联系电话。“居民可以随时咨询业务、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只要一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服务,做到困难有人帮、疑惑有人解。”新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宋江涌介绍说。
近年来,城西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打造“4+”社会治理模式,强化纠纷源头化解,建成投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投入568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区级反电信诈骗中心,严厉打击电信诈骗行为,有效保住群众的“钱袋子”。不断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快速处置疫情,从容有效应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区域街面警务室“守点”,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组“稳面”,“红袖标”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织网”,立体化、多维度守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西区群众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都能享受到“稳稳的幸福”。
“阿姨,你出门遛狗要记着给狗狗栓上狗绳,狗便要及时清理掉啊。”通海路街道桃李路社区的于群群这样提醒依林佳苑小区即将出门遛狗的王阿姨。王阿姨听到劝导后从衣兜里掏出狗绳马上给小狗系上……良好的文明行为是靠规范和引导而来的。城市的文明程度,良好的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缺一不可,要靠执法部门、社区工作人员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工作,更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和维护。
近年来,城西区关注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探索实施“两个文明”(即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三年行动,细化年度工作,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依法规范文明秩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文明生活方式,多次举办“凡人善举•感动西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名、中国好人荣誉称号6名、青海好人荣誉称号4人,西宁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获得者14人,城西区道德模范45名,新时代好少年49名,“五星级”文明户60706户,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的文明氛围。文明逐渐成为城西区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也为“两富”西区建设提供了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没事了就想下来转转。”在胜利路街道东交通巷20号院住了十几年的居民崔文生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是社区坚持高位推动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城西区立足最佳居住环境建设,先后完成158个小区基础设施改造、3.6万套老旧住宅“容颜”提升、7个新村建设,实现城区风貌与居民生活的同步提升。凤凰山路拉伸东西联系快速通道,北气象巷、口福街退市还路,城区道路更加便捷畅通。主次干道推行机械化清扫、全城清洗作业模式。城区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幸福品质之城魅力愈发彰显。
十年来,城西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累计投入55.54亿元,实施22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民生支出均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等一批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率先组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医联体,全面开展“双减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改革,新改(扩)建小学、幼儿园15所,大班额比例从68%降至2%,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称号。建成全省首个虚拟养老院,148个爱老幸福食堂、农村互助幸福院等惠及4.6万名老年群众。体育公园建成投用,社区(村)体育健身器材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市建成“10分钟健身圈”。
从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到持续打造优美环境、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背街小巷整治、老旧院落改造,到小区幸福庭院建设、爱老幸福食堂提质扩面;从推进网格化管理在居民小区设立“小区党支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到实施“十五分钟党群服务圈”,“圈”出市民幸福文明新生活。
一个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城区、一个生态有样本的品质城区、一个改革创新的活力城区、一个共治共享的幸福城区……正在徐徐展现新画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城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