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三江源,美丽中国的青海样本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9     作者:张多钧 文/图

千山堆绣、百川织锦,亘古苍茫汇聚山宗水源,壮阔神奇任由万物生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千古奇观——三江源。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三条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中国首批,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公园。

时隔一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迎来一周岁生日。回顾来路,总结经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成功经验,得益于青海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按照试点方案要求,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先行先试,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平均海拔4500米,被誉为“中华水塔”,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禀赋、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20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于2003年1月24日,正式批准青海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11月,青海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青海牢记国家使命,履行源头责任,积极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方案》,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为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涉及12个乡镇,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不断提升三江源生态价值、品牌价值,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作为三江源的“水源核心区”和“中华水塔”的发源地源头,长江源园区湖泊总面积约占三江源湖泊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湿地总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根据三江源生态气象分中心卫星遥感监测研究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1年,长江源园区典型湖泊总面积显著增加1040.24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32.11平方公里。

青海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多措并举实施生态保护设施建设,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2018年初,杂多县昂赛乡获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启动昂赛大峡谷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试点。国内外的自然爱好者通过预约报名的方式参与活动,获得许可后进入园区,入住当地接待家庭,在牧民向导的带领下寻找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观赏自然和文化景观、体验牧区生活。

牧民云塔,家住昂赛乡年都村二社,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是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陡崖,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让这里与众不同。依托自然体验,云塔及村里的其他生态体验家庭守护自然的同时,赚得“绿色”收益,绿水青山成为了牧民的金山银山。

三江源之变,有目共睹。2021年,青海省成为全国惟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的省份。青海省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近600亿立方米Ⅱ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林地保有量增加0.4%,草地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10%、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祁连山雪豹突破百只。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