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6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发电园区与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
作为青海省重点建设的两大新能源产业基地之一,海南州已建成和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为2794万千瓦,形成了水、风、光、储、地热“五位一体”的清洁能源发展模式。
这不是海南州的“好风光”第一次获得关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蓝色的光伏板下,时而悠闲地吃草、时而追逐奔跑的“光伏羊”也曾刷爆朋友圈。
其实,无论是创造一个个全球之最,还是“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从增速奔向提质,发展不仅仅在海南州。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黄河上游是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水电调节性能十分优越;光伏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且光伏发电成本全国最低;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00万千瓦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低风速风电开发潜力巨大;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广袤荒漠化土地,新能源开发优势显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2021年考察青海时进一步明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更高目标。全省上下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286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83%,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1.36%,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青海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426.7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84.8%。其中,新能源发电量212.6亿千瓦时,占比42.3%;新能源日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天数为138天,新能源日发电量超过水电的天数为96天。
今年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开展了为期35天的“绿电5周”活动,使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供电,实现了生产生活用电碳的“零排放”。连续六年举办绿电实践活动,持续打破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也是青海省基于优良的能源结构、着力推进清洁低碳消费转型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青海750千伏、330千伏骨干网架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农网改造和巩固提升为农牧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电力保障。建成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是全国新能源占比最高的特高压工程。清洁供暖示范县建设试点扩面,农牧区群众实现高效清洁用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达29.3%,全国第一。
上个月,中车海西州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开工建设。建成后,这将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风电光伏装备产业集群基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柴达木盆地,凭借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优势资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清洁能源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如今,不仅格尔木东出口、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3个清洁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海西还利用钠盐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大规模熔盐储能项目建设,大幅度提升储能时长,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抽水蓄能电站、规模运输电网等建设,构建了以长时储能、多能互补为支撑点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让我们将目光投放得更远些。十年来,青海全力打造能源资源“金色名片”,黄河上游水电基地规模持续扩大,集约化、基地化开发水风光资源,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海南、海西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迈上千万千瓦级,建成全省开采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鱼卡矿区400万吨/年矿井,高原油气基地生产当量接近千万吨级,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