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屏障”“地球第三极”,加强生态保护是青海立省之本,生态报国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时代担当。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责任”,专访了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马洪波。
记者:如何理解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马洪波: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结束时强调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且极端脆弱,南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北有“中国湿岛”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南部三江源发育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源远流长、泽润华夏,北部祁连山像一个“湿岛”一样深入巴丹吉林、腾格里和库木塔格三大沙漠之中,阻挡了漫漫黄沙南下东侵。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的生态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综合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惠及全国,如果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影响江河中下游地区。
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更加重要,请您谈谈对青海重要生态功能的认识?
马洪波:青海的生态环境优势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发挥着四个重要功能:一是水源涵养功能。青海省水利厅发布的《2020年青海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青海省内流域出境水量为954.98亿立方米,与2016年相比增加463.58亿立方米,近五年年均增加水量超92亿立方米。一定意义上讲,青海就像全中国的“生态心脏”,其主要功能是为全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干净清澈的水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二是防沙保土功能。青海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与广袤的草场植被共同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天然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江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处西部柴达木盆地与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头与北部祁连山地之间的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而且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无法替代。三江源更是全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达到6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26.8%。四是碳汇功能。青海的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其中,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天然草场面积超过0.4亿公顷、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更是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也十分突出。
记者:如何从更高视角认识青海承担的生态保护责任?
马洪波:总的来说,青海地处联藏络疆、连甘通川的西部居中位置,是国家安全屏障;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是亚洲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驱动机和放大器的作用,是全球气候安全屏障。我们应“跳出青海看青海”,从全国、亚洲和全球三个层面进一步认识青海所承担的重大生态保护责任,在稳固“生态高地”地位的同时,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