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大地涌动着“五彩斑斓”的律动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20     作者:苏烽

金秋十月,井字格的庄稼地里茂密的谷穗迎着风轻轻摇荡。足足有成年人个头大的穗杆和麦穗上凝结出的饱满穗粒,红的、绿的、紫的、黑的,霎时间,整个田畴间都被这锦缎似的五彩斑斓所弥漫。

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村里的藜麦种植大户马顺财正忙着张罗地里藜麦收割的活计。粒粒饱满的穗粒沿着车斗撒落,看到这好光景,老马喜笑颜开。10月16日上午,聆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马顺财下午便走到田间地头,把这份喜悦转化为干事的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过去的几年时间,我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企业负责人,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马顺财激动地说,接下来,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按照党的二十大给咱们谋划的新未来,可要使把劲呢!

“党的好政策,

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10月16日上午9时30分,在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的村委会会议室门外,西庄村的4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有序进行扫码、登记、量体温后,静静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期盼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上午10时,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大会隆重开幕。在座的村民们纷纷起立鼓掌,表达对盛会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电视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电视机前,大家认真聆听报告中的每一句话。“好啊、好啊,实在是好!”72岁老党员董武基心情十分激动,他说:“这些年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有了党的好政策才有我们的好生活啊!”

激动的泪水噙满眼眶,老党员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幸福。

“现在村里树林带多了、道路硬化了、垃圾分类了、厕所改造了,村容村貌更靓更美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村民梁平一家世居在这里,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他第一个竖起大拇指,连连感谢党的好政策。

宽敞的道路,整齐的房屋,人们坐在广场上,共享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悦,畅聊着现如今的美好生活……如今的西庄村正如梁平所说,村里村外靓丽一新,基础设施完善齐全,如同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

走进村民马占全家中,此时他正和家里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只见家里百余平方米的屋子干净整洁,阳台上摆放着各类花卉、盆栽,整个屋子洋溢着喜悦和幸福。

“我们村在城乡接合部,过去卫生环境差不说,大家还常常抱怨没有赚钱的门路。现在你看看,不仅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咱们村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家家户户都有事干。”马占全说:“总书记作的二十大报告非常振奋人心,因为句句都是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让我们对今后的生活更有信心。”

“党的好政策,

给我们创造了更广阔的天地!”

西庄村有553户1678人,虽然有临近县城的优势,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0.2公顷),加之没有草场,村民大多以小麦种植、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产业发展一直是村里“头疼”的难事。

2013年,乌兰县引进了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逐渐培育形成藜麦种植、育种、加工、研发、销售“一条龙”产业链,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辐射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昔日里“零产业”的困境迎刃而解。

几年来,乌兰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培育特色农牧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质量发展,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政策的指引,项目的落地,让这里的农牧民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数年前,马顺财还只是种着几亩小麦,一年到头只够温饱的普通农户,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不仅承包流转了73公顷耕地种植藜麦、小麦等农作物,而且开办的藜麦饼干加工厂给他带来每年近400万元的收入。

“过去,没条件、没机会,只能种点庄稼糊口。现在不一样,有党的好政策,有政府的搭台牵线,村民有致富增收的渠道有很多!”马顺财由衷地说,如今,他们村里的村民,开饭馆的开饭馆、种枸杞的种枸杞,还有开办农家乐,枸杞采摘务工的,牛羊养殖的,五花八门。

藜麦、枸杞种植、土地流转、商铺出租、牛羊养殖……短短几年,西庄村的产业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刚开始的村集体经济为“零”,到现在每年将近有12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在西庄村的种植地里,种植户耿庆忠说道:“这些年靠着种植藜麦,我们家住进了新房子,每年还有稳定的收入,现在全家的收入都靠种藜麦了。”

“党的好政策,

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10月17日上午,就在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的第二天,身为西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马晓平紧忙赶到乌兰县城附近的一处空地,心里似乎是盘算着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这些年我们种藜麦、搞产业、强基础,党的好政策指引着我们迈开脚步,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路。”西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晓平说,聆听了二十大报告后倍感振奋,信心十足,身为基层党员干部,更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带头冲锋,奋进新征程,让村里的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从当年我们村确立为全县首个藜麦种植试点村,到后来公司提供种子、技术员带领村民搞藜麦产业,我们村的发展格局被一下子打开了。”马晓平介绍说,藜麦当年每公斤20元左右的收购价格,让首批种植户尝到了甜头,许多村民的想法也因此慢慢改变。

“乌兰县于2013年引进藜麦试验种植以来,经过两年的试种获得成功,藜麦这一产业早已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法宝’。”说话间马晓平显得信心十足。

村民马连忠的想法就是那时起发生了变化,他将自己仅有的3亩(0.2公顷)地全部流转种植藜麦,每年有1500多元的租金收入不说,自己也解放了双手,可以做更多的事。“如果当年村里不种藜麦,我可能还在家种地呢。”如今,马连忠已经在重庆开了3家饭馆,每年将近40万元的收入让他感叹党的政策让自己有了一个崭新的人生。

“我们村的藜麦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现在我们要向更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道路迈进。”说到这里马晓平给我们算了笔账。他说:“目前,村里的藜麦种植这块基本已经饱和,所以要想村民增收,要从精深加工这方面着手。接下来,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个冷链加工生产厂,让产品走得更远!”

如今,西庄村“五彩斑斓”的藜麦产业伴随着乡村振兴涌动着律动,而这只是乌兰县藜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乌兰县全县藜麦种植面积80公顷,总产量预计达30.1万公斤,产值预计达到301万元。在一片回荡着欢声笑语的田野上,大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