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幸福掌声背后的“民声”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31     作者:陈 俊 通讯员 韩福民 循 组

施工现场的宣传。本报记者 陈俊 通讯员 韩福民 循组 摄

金秋十月,河湟之滨的海东大地织彩绸,而黄河谷地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更是五彩斑斓。

10月29日上午,该县查汗都斯乡苏志村核桃园改造项目现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棵棵高大的核桃树被连根拔起,一株株更新优质苹果树苗在一块块土地里栽植得一行行、一排排整齐划一。

位于黄河之滨的苏志村,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村里集中开发了上千亩苹果园,主要种植元帅、金帅、国光等10多个品种,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果树进入盛果期,年售收入达260多万元,种植户净收入平均达万元以上,成为村民的“摇钱树”“绿色银行”,闻名省内外。2000年,因管理等原因,果树逐渐衰败,便将苹果园改为核桃园。然而,因核桃树品种差、管理跟不上等因素,二十余年全园核桃树几乎零收入。为此,全村村民诉求改造桃园,县委县政府及县林业局、乡政府高度重视民意,把改造苏志果园确立为全县重点“乡村振兴项目”,彻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休息间隙,村党支部书记鲁浩得招呼乡亲们围坐在田埂上,拿出刊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青海日报》,用撒拉语逐字逐句给乡亲们传达会议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啪啪啪……”当鲁浩得念到报告中的这段时,群众中不由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鲁浩得进一步解读报告。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啪啪啪……”现场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鲁书记,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补短板、惠民生。你看咱们循化这个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是最好的说明,各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80%以上。”村民韩哈三接过话茬说。

“对啊对啊,党带领我们实现由贫穷到小康的飞跃,没有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一村民大声说。

“我们要感恩奋进,此次核桃园改造项目,国家投入247万元,是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好项目,一定要把这个民生工程办好。”

当鲁浩得插话说到这里,村民们高声叫“好”,随即又响起阵阵掌声。

鲁浩得说:“乡亲们,你听报告里的这些内容好多都和咱们息息相关,咱们村开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及黄河生态保护,都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精神。”

“今年以来,我们村正在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主要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正在开展的核桃林更新项目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从山东泰安引进的优良苹果树苗陆续到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布局,合理栽植,要重新恢复‘绿色银行’昔日光景,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早日得实惠。”鲁浩得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们核桃园就在黄河边上,改良核桃园就是在巩固扩大绿色版图、积极保护黄河生态,又能增加咱们的收入,一举两得啊!”果树栽培专家韩军说。

“啪啪啪……”阵阵掌声再次响起。

循化县委书记黄生昊表示,“十三五”时期,循化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成为全国首个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少数民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共同见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梦圆时刻。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打造黄河上游丹山碧水、浓郁风情、产业鲜明、宜业宜居现代化和美循化目标定位而努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