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石延寿 摄
中川乡民主村金丝皇菊烘焙加工。石延寿 摄
饲养员展示蛋鸡场首次产出的两枚鸡蛋。石延寿 摄
务工人员分拣采摘的鲜菇。石延寿 摄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撑,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的支持下,立足全县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加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从一只鸡、一朵菇开始发力,走好特色产业兴旺路。
本报记者
小小蛋鸡托起新产业
“自8月26日产出首枚鸡蛋以来,已逐渐进入鸡蛋丰产期,现日均产蛋量18000枚以上,累计产蛋25万枚以上,销售收入15万元以上。”10月25日,聊起新民乡下山村蛋鸡养殖场产蛋情况,新民乡乡长王春平如是说。
地处干旱山区的新民乡下山村有184户589人,是2017年通过整村易地搬迁摘掉穷帽的脱贫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下山村被列为民和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和海东市委组织部重点打造的党建示范点。
2021年,在全省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民和县投资1270万元启动实施全县首家5万羽蛋鸡规模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场项目。该项目于2021年10月开始建设,建成236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400平方米的蛋库、750平方米的有机肥加工车间,购进自动化饲养、有机肥加工、发酵罐等相关设备。今年8月初建设竣工后由青海山恩农牧有限公司承包经营,8月下旬首批引进饲养2.4万羽蛋鸡。
企业负责人李吉发介绍,接下来将再引进2.5万羽蛋鸡,使养殖总规模达到5万羽,预计年产鸡蛋800多吨、年产值1200多万元。另外,蛋鸡产蛋率低于80%时,这些蛋鸡又以肉鸡形式出栏,预计也有近100万元的收入。
“蛋鸡产蛋率低于80%后,对规模化养殖企业来说不划算,但这些蛋鸡如果出售给有意愿的农户小规模养殖,企业负责回收所产鸡蛋,养殖农户不仅有鸡蛋收入,待产蛋周期结束后,蛋鸡出栏也是一笔收入。”李吉发告诉记者,企业初步计划今年带动10户农户走上蛋鸡养殖增收致富路。
蛋鸡场的建成投产,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意愿的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挣钱。下山村脱贫户白长福便是蛋鸡养殖场用工岗位的受益者。今年8月中旬,下山村蛋鸡养殖场投产经营,他被聘为饲养员,月工资4000—4500元,如果饲养好效益好,他还可以拿到提成。白长福告诉记者,养殖场自动化程度很高,工作也轻松。
同时,蛋鸡养殖场还配套建设了年产5000吨的有机肥加工生产车间,下山村联点帮扶单位青海大学土壤肥料学科专家正在帮助研究有机肥配料及配方比例。有机肥生产线投产后,将有效利用蛋鸡场及周边养殖合作社饲养棚圈所产生的粪污,通过加工利用变废为宝,成为农田所需的上好有机肥料,形成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
新民乡党委书记王福昌表示,新民乡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分户养殖”的思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计划后续修建饲草加工、有机肥处理等配套畜牧项目,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力争五年内在下山村形成以饲草种植加工、特色规模养殖、有机肥无害化处理为主的生态养殖产业链,用小蛋鸡托起一个乡村振兴新产业。
菇香四溢产业兴
10月20日,走进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内的装袋机咔咔作响,务工村民忙碌不停,成千上万的菌棒上大小不等的鲜菇探头露脑,菇香四溢。
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是西沟乡党委政府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也是麻地沟村“两委”倾力发展的村集体产业支撑。
地处脑山的麻地沟村曾是一个村集体经济“空白村”。2020年,麻地沟村得到了50万元的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支持,通过整合麻地沟村村集体原有资金50万元,修建了一栋面积1224平方米的玻璃节能温棚,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生产规模达到5万个菌棒,日均采摘鲜菇200多公斤。
从“一穷二白”到鲜菇丰产,麻地沟村村集体经济的破零,进一步提振了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发展菌菇产业的信心和劲头。
今年,麻地沟村又得到了202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的支持,截至目前已投入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资金835万元,流转土地1.26公顷,规划建设1栋阳光钢架结构温棚、5栋冬暖式现代日光温室、1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1处保鲜库及冷库、1处原料与拌料场。
二期扩建工程期间,乡村两级克服汛情、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困难,保障菌棒生产用料供应,千方百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截至目前,5栋冬暖式现代日光温室棚、生产车间、晾晒场主体已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在食用菌种植基地玻璃节能温室,一台菌棒装袋机正满负荷运转。五六名戴着防护口罩的村民,有的向装袋机口送料,有的用线绳封扎菌袋口,有的向灭菌架摆放菌棒。新建成的2号温室内已经摆放着数千个接好菌种的菌棒,两名村民正在为新送来的菌棒接菌种。
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告诉记者,目前二期5个温室已经完成6万个接种菌棒摆放,全部摆满预计能摆放10万个菌棒。
据宁智勇介绍,一二期温室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鲜菇300余吨,还可以提供一些稳定就业岗位,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务工村民增收致富。
在谈及下一步发展思路时,宁智勇表示,在保证平菇稳产、稳销的基础上,将食用菌种植品种扩延到香菇、金针菇、羊肚菌的种植,积极走食用菌产业多样化、规模化发展路子,打造好党建引领“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发展惠民生
“从2019年开始,我们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每年拿出2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今年还投入1万元在村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说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民和县西沟乡凉坪村村委委员白全秀说,现在给村上办点实事好事都有底气了。
地处脑山地区的西沟乡凉坪村也曾经是一个村集体经济“空白村”。依托党的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政策扶持,2017年凉坪村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青贮饲料加工厂建成落地,当年租赁收益4.2万元;紧接着入股光伏电站项目、购置工程机械出租,凉坪村游客接待中心、民宿客栈等村集体经济项目不断发力。
据了解,西沟乡凉坪村集体经济总投资达1536万元,累积收益资金为145.1万元,仅2021年收益资金达56.4万元。有了村集体经济的支撑,凉坪村“两委”的腰杆变硬了、“车头”的动能也更加强劲了。2020年,凉坪村依托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利用河滩林地资源优势,建成10个蒙古包打造烧烤营地,2021年烧烤营地收益5万元。
村委会主任马成俊介绍,凉坪村集体经济产业的收益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村里用收益资金聘用了13名长期性公益岗位人员,连续3年给全村460余户群众按照每户60元的标准补助自来水水费。这些 “红利”让群众共享了村里发展的成果,提升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而中川乡民主村则利用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红资金和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扶持发展“桃梨花谷”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并发展壮大。2019年以来民主村村集体账面收入70.97万元,2019年着手打造的“桃梨花谷”项目通过出售金丝皇菊苗木、销售金丝皇菊花朵等累计收入12万元。投资120万元的川口镇享堂村物流园项目由该村独立经营,累计收益达174万元。
2018年以来,民和县312个村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青绣产业、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目前,全县312个村共有村集体经济项目763个,经济总收益9796.43万元,其中2021年底全县142个村收益10万元以上、127个村收益30万元以上、 2个村收益超过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