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创新“积分制”,城镇管理推行“街长制”,流动人口管理“候鸟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这是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精耕细作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更是持之以恒守护平安的生动写照。
2021年12月15日召开的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都兰县委政法委获评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初秋时节,记者跟随省委政法委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个人)事迹主题宣传报道采访组来到都兰县,探寻、体验这座小县城里的治理“大智慧。”
“小积分”撬动乡村“大治理”
“你现在的积分可以兑换一个暖瓶,一双手套,不错呀。”
“虽然我们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实行积分制奖励,就是对我们村民最大的肯定!”
“是啊,你看实行‘积分制’以后,热心村级事务活动,积极参加村里义务劳动、环境卫生整治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都想着如何提高积分。”
这是在都兰县巴隆乡雅日哈图村积分兑换超市发生的一幕,也正是都兰县推行“积分制”治理新样板的缩影。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都兰县以巴隆乡为试点,推进村民自治‘积分制’治理新样板,实现”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我们以正负面清单为约束,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向末端延伸,形成农牧民群众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都兰县政法委副书记杨存德介绍,都兰县以“五星级文明户”示范户为样板,将爱党爱国、诚信守法、勤劳奉献、团结风尚、卫生整洁五个方面评选条件纳入积分制清单,将基层党建、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社会治安等纳入积分制管理办法,并将向善向美、全民认同的正能量纳入“正面”清单,将村民普遍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纳入“负面”清单。
记者了解到,在积分管理上,以户为单位,网格长对自行申报的事项走访调查、收集佐证,进行一事一记录,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申报事项进行一周一审核,村自治办汇总每月积分,通过村级公告栏、为民村级微信群进行一月一公示。
为推动“积分制”转化为治理效能,都兰县采取用高积分兑换实物,实现“以积分记录美德、以积分兑换服务、用行动传递正能量”效果。如巴隆乡科尔农业村和雅日哈图村按照积分折算现金方式,村民每半年到指定的商店兑换一次生活物资。
“‘积分制’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形成农牧民群众自我管理、自觉遵守、自我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杨存德说。
“街长制”焕发城镇“新活力”
街道干净整洁、车辆行驶有序、商铺经营得当、小区和谐安宁……行走在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大街小巷秩序井然,一派宁静和谐,不由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感慨:县城越来越美了。
从城管单打独斗到三级“街长”负责制,从过去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整洁有序……让这个小县城从“面子”美到“里子”的,正是都兰县在“党建引领、属地统领、区域共建、工作联动”为牵引的共建共治共享共促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行“街长制”所带来的。
“以前城市环境卫生整治,都是由城管单打独斗,效果不是很好,环境卫生‘脏乱差’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等行为屡禁不止。‘破残旧乱差’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看到如今城镇的变化,都兰县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马旭升感慨万千。
都兰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贾佳向记者介绍,过去都兰县城镇治理体系由于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完善,治理的力量相对薄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城市治理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有效治理方式普及难、集中群众意见收集难、综合公共治理协同难。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县容县貌,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环境“脏乱差”现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21年4月,都兰县全面推行“街长制”,建立以路为轴、纵横成网、责任到人、监管有力、常态长效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都兰县四大班子领导任总街长,县委常委任街长,其他单位负责人任副街长,形成三级街长全覆盖,高位推动“街长制”落实。
“全面推行‘街长制’工作以来,我们将管理责任细化到各街道、各部门,进而延伸管理触角,让城市治理更有成效。”贾佳介绍,在“街长制”推行过程中,都兰县针对全县11条责任街道,设置22个街长、46个责任单位、22个联络员,设置“街长公示牌”22块,充分发挥住建、市监、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作用,切实以聚合效应推动街长制工作全面落实。
每个星期,各级街长、成员单位负责人都要常态化巡街,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交办,再由相关执法部门和责任单位及时整改,还有一个督查检查组对整改情况检查考核。同时,三级街长设有自己的微信工作群,每天街长检查完自己负责的那条街,发现问题后就在群里及时指出,相关责任单位会立即部署整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由街长牵头会办,确保解决到位。街长检查日志中,也详细记录着巡查人员信息、巡查情况和巡查整改情况。
“随着街长制的开展,街道周边乱点乱象得到了治理,街面乱丢乱堆垃圾得到了清理,商铺经营秩序得到了规范,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初具规模,外立面改造项目让城镇“改头换面。”贾佳表示,“街长制”不仅让都兰县城容貌初步实现了除“旧弊”迎“新生”,更推动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形成了“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园自己管”的良好氛围。
“候鸟型”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海西说起都兰,就不得不提诺木洪的枸杞。位于都兰县宗加镇境内的诺木洪农场,是天然野生枸杞的主要分布带,也是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密度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的枸杞生产基地。
每年7月到9月,进入枸杞采摘高峰期,就会有将近5万人涌入诺木洪地区,宗加镇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候鸟式”迁入。
“如此带来的便是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会治安难题。”宗加镇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邵涛向记者介绍,以前,随着数万人的枸杞采摘大军迅速涌入,宗加镇社会治安矛盾突出,成为都兰县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宗加镇当地常住人口也仅13000余人,面对每年涌入的超过常住人口几倍的流动人口,如何做好管理与服务,成了宗加镇上下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了治安防控立体化、服务管理精细化、基层基础稳固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平安都兰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邵涛告诉记者,2016年,都兰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办申报建设了综治(平安青海建设)基层典型培育项目,建设了诺木洪地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构建起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四室两厅”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四室两厅”即矛盾调解工作室、法治宣传工作室、信息发布工作室、人员管理工作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和治安防控指挥大厅,采取季节性集中运行模式,每年采摘季到来时,当地政府、农场、园区、民和管委会以及抽调的公安、司法、市场监督、卫生、人社劳动等20多家政府部门力量,在诺木洪地区完成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事项办理、法律宣传、化解矛盾、疫情防控等综合整治工作。
“自从有了这个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我们办啥事都方便了,而且以前有了纠纷就去派出所,现在就在这个大厅里调解,调解得也很快,有什么其他事情,我们也能很快得到消息。”采访时,在广场上等待采摘工的苏周太对记者说道。
2008年,苏周太从海东市乐都区来到诺木洪摘枸杞,很快就开始自己承包种植。他告诉记者,每年他承包的地里需要将近100名采摘工,因为采摘水平等问题,矛盾纠纷也不少,现在在服务大厅调解起来,即迅速又高效。
“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候鸟型’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让我们采摘工再也不用担心工钱被拖欠等问题。”说起这个中心,从贵州省来诺木洪摘枸杞的杨潮胜连连称赞。
下车登记、排队核酸、签订合同……采访当天,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采摘工第一时间来到这里登记,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在政策咨询、就业援助、纠纷调解、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也给采摘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在“候鸟型”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中,宗加镇采摘工的权益也得到了保障,每名采摘工一到诺木洪地区,相关工作人员就会提醒督促他们签订合同书,劳务经纪人和土地承包户也需要分别签订承诺书和责任书。从2018年开始,诺木洪地区的矛盾纠纷数量就有了明显下降。
“这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全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型做法。”杨存德说,自2016年以来,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强化,使流入诺木洪地区的外来人员真正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推动了都兰县经济稳步发展,更有力地推动了平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