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使我们认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要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绚丽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中奋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征程,是凝心聚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的现实命题。民族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动传承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挖掘其厚重积淀和丰富内涵,推动其正向价值的积极传播。一域社会传统文化承载着世居族群互动交融的历史记忆,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底蕴与格局,淬炼着民族精神的地域标识。具象考察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态势,传统民俗所蕴含的礼仪礼节与道德规范诠释着热情好客、礼貌周到之良好品性;乡土文化景观体认着善良向上、无私忘我之共同诉求;神话小说、口传文学等折射出祈福求吉、幸福安康之美好祝愿;民族音乐、民间小调等激荡着豪迈大气、留恋眷念之共通情感;民族歌舞、传统戏剧等扮靓了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之生活面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充分挖掘其丰富意涵,聚焦其一体走向之价值阐发,弘扬宣传其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积极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实践要义。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让文化之光照亮青海现代化建设之路。为此,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要着力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实施和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创新,充分彰显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要综合运用各类宣传平台、融通各种媒体资源等,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优势,依托民族民俗歌舞音乐、文学作品等,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增优势、求突破,更快地推动文旅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承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效切入人民生产生活,在文化仪式的具象表达中展现其价值意涵的日常样貌,在民族成员的奋进奋斗中推动其融合创新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各民族要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作为中华文化共享符号的地域表达,青海丰富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仪式体现了中华文化价值意涵之共通性。《格萨尔》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史诗,见证着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创造力,河湟“花儿”对美好爱情的祝福吟唱,於菟表演对和谐社会的内在期待,手绘唐卡对宽容博爱的生动描摹,土族纳顿对丰收景象的吉庆欢呼,河湟社火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无不表达着民族成员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与家国富强的期盼祝愿。在民族成员生产生活实践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展演,充分发挥其叙事价值,深度挖掘仪式叙事中与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之契合主题,并统合民间艺术、民族舞蹈、民族仪礼等载体,深刻彰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意蕴,是传承和弘扬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清晰追求。要加强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文化发展中提升民族成员的传承自觉,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不竭精神动力。
推动传承青海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极大关注文化认同教育的成效。要大力整合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在文化认同教育的常态化推广中,固基地域文化一体走向之主体认同,提升中华文化一体交融之价值自觉,促使大家清晰认识到“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并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和欣赏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突出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一致的内容,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文化认同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必须创新教育形式,积极拓展多元化教育渠道,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注重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加大文化教育专职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把文化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其次,积极开展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学生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认同。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做好长远规划和设计,把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不断推出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第三,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依托当地民俗节庆等组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传统美术绘画展、传统手工技艺作品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民间歌舞戏剧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深化人们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在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中充分感悟其时代魅力,增强文化价值的主体认同,以共享价值凝聚民族团结,以主体自觉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自信自强,意味着既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又要创造出激发出传统文化强大的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把牢增强文化认同这个根本,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打牢各民族共同思想基础;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青海文化形象更具感染力、亲和力;要不断深化加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思考和认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转化为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20VSZ1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