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从系统观念出发才能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各项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以系统最优达成系统目标。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准确把握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科学分析青海面临的机遇挑战,系统谋划青海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作出“八个坚定不移”工作部署,明确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奋斗目标。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其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目的性原则。
一、坚持整体性原则,推动“国之大者”与“省之大要”相统一
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基础性特征就是整化的整体性或整化的统一体;一切对象对于包含于其中的各部分和各因素来说,是一个系统,同一对象本身同时又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部分。坚持系统观念的整体性原则,要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视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全局和局部。
1.深刻理解新时代青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遵循。
立足新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地处西部高原的青海表现尤为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鲜明,发展底子薄、任务重、发展不足仍然是现实之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另一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省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青海分量”明显提升,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拥有多重政策利好和良好发展环境,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2.在心怀“国之大者”中谋划好“省之大要”
“国之大者”是国家或影响国家的最大事情或最重要问题,解决的是思想认识上的格局和高度问题;“省之大要”是一个省建设发展的重大谋略。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的“国之大者”。只有心怀此“国之大者”,“省之大要”才有落地落实的可能,也才能确保“上下一盘棋”、形成建设发展的整体合力。
在心怀“国之大者”中谋划好“省之大要”,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机融入青海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走稳走好“八个坚定不移”的实现路径。要找准奋进坐标,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治责任,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和探索生态保护之重和绿色发展之要,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勇担打造“高地”建设“四地”重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结构性原则,推动重点突破与要素协同相统一
对于系统,结构是构成整体的诸部分、诸环节、诸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秩序、结合方式等。坚持结构性原则,就是要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认识和把握具体实践活动中各种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并在动态调整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不断获得最佳系统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它们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坚持结构性原则,要结合省情实际,推动重点突破与要素协同相统一,谋求最佳的发展状态和功能。
1.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好保护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系统中,经济建设处于基础地位、中心地位,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在经济领域达到或超过世界中上水平。作为经济小省的青海,要实现现代化,搞好经济建设也是头等大事,要处于系统结构的核心位置,是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
绿色是青海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理念旨在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为前提要义,发展要有理有序。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定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利用区域特有能源资源禀赋和绿色有机特色,构建锂电、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走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坚持各要素协调推进,统筹好优势互补和动态平衡
结构是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既决定于要素自身的性质和功能,也决定于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在内涵上要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区域上要统筹两市六州的协同发展,其内部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级结构。低层次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构成高层次,并一同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各个方面并不可能天然均衡推进。
“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建设现代化新青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要视全省一盘棋,完善“两核一轴一高地”总体布局,实施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体制机制,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及互助机制,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强化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及时根据省内和各市州的发展态势建立系统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确保系统整体动态平衡,稳定有序朝着既定目标高质量前行。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推动立足自身与全面开放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强调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注重社会有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形塑,是“发展”对系统外部边界的要求。
1.空间维度上,坚持立足自身,面向国内、国际开放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对于青海,制约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经济空间。这种缺乏一是因为对自身内蕴空间的挖掘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有发展空间落差,生态、文化等特殊发展空间尚未完全开发利用或有效转化;二是向外扩展并占有的经济空间较少,在国内、国际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小、影响力较弱。
立足自身,注重对本有空间的挖掘,用好宽阔地理空间所具有的发展潜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广大农村牧区的发展势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补齐不同地理空间所呈现的发展差距,让现代化新青海成为区域内共同富裕的新青海。要以现代产业布局融入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内开放,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四地”建设,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面向国际开放,不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有效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在持续做好特色农产品、有色金属及大宗矿产品、能化产品的贸易业务基础上,继续拓展国际贸易、加工贸易及传统贸易,形成更好的增值、循环、支撑效果。
2.时间维度上,坚持立足现在,扬弃过去、面向未来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时间绝对不是一个脱离定在的空洞的物,而是以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为根基的一种动态的生成性时间。“现代化”在时间维度上并不是将现在与过去完全断裂,而是在不断扬弃“过去”中,表示为带着“过去”所赋予的历史基础,面向未来,在传承发展中不断适应现代状况的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在时间跨度上,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是一个接续奋斗、不断积累、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牢牢把握“七个必须”经验启示,明确“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立足省情实际和发展现状,着力解决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现代化生产滞后于现代化生活需求、产业链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遗留问题,以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继承发扬既有好经验、好做法,吸收借鉴其他省域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成果,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挖潜省域内的人才资源和市场,用好对口援青“输血”“造血”功能,准确把握发展战略,发挥后发赶超优势,规避发展中的重大风险,努力在高度压缩的发展时间内实现进位赶超。
四、坚持目的性原则,推动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相统一
相较于自然界“自组织”系统,经济社会由于涉及人的实践活动、价值立场而更加复杂,但“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要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目的性原则,就是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预先确定的目标,引导系统的行为,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最终达成目标。对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目的的达成总是合力的结果,而合力本身也注定存在着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纵览过去百年历史,青海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是引领这一历史大趋势的政治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不断提高“政治三力”,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党的监督体系,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所有目的都是遵循一定价值追求而建构的,惟有价值追求恒定,才能确保目的的主线不变、方向不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强调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服务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注重激发包括非公有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活力,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提升资本治理本领。在实施就业优先、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的同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积极寻求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追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实现形式,建立系统发展反馈机制,拓宽人民诉求通道,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保险体系,全面推进健康青海建设,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青海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