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县江千乡二十大精神宣讲现场。本报记者 李兴发 摄
初冬时节,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二十大精神正如那祥瑞圣洁的雪花,飘落在这片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甘德县江千乡西娘山下,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正在走向致富的牧民们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信心满满地融入二十大精神学习的热潮中。
11月8日一早,在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二十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董事长、党支部书记何海燕组织党员和职工代表召开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和讨论会”。面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困境,何海燕说:“我们不能丢掉一个企业该有的担当。企业要发展,但社会责任也要自觉地承担,这是企业不变的路线。”
企业管理人员加上四位当地的职工代表,8个人近两个小时的会议,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结合二十大的精神谈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不好高骛远,本着“有多大的碗盛多少饭”的宗旨,探讨着如何为所在地江千乡全乡4000多名牧民群众带去更多的“红利”。
已是花甲之年的日索杰,从2017年企业落地甘德县伊始就担任厂长,从牧民到企业的“大管家”,转变不只有身份。曾是贫困户的他,凭着每月近8000元工资,五年里不仅成功脱贫而且实现了小康生活。“二十大报告里说‘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村里130多人就在里面。过上好日子有党的政策扶持,也离不开企业的帮衬。”日索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乡上沿街的商铺和房子都是企业出资修建的;全县有20个合作社依靠企业才得以发展;这几年企业用工支出近600万元,这还不算分红的钱;企业还为学校捐赠校服、温室大棚为学校免费提供蔬菜。这些担子已经很重了,企业应该先想着摆脱困境后,再去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
“老叔,你的想法是好的,但观点我不赞同。”何海燕的小儿子于焕新停下了做笔记,谈起了他的两个看法:“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我们可以把进取心强的牧民集中起来,传授农机使用和维修、饲草种植、温室大棚种植,甚至是电工、水暖工等这些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不仅是我们这里,整个果洛州都缺懂技术的人才,帮助他们就业甚至是创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在尽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出力。”
谈到企业发展,于焕新打开了手机中保存的“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二十大报告中的内容,信心满满地告诉职工代表,困难是有的,但民营企业的发展依旧处在“春天”。“我们经过升级生产线和革新技术,利用牛、羊粪为原材料的有机肥生产已经达到了5万吨的产能。把1300多公顷的黑土滩变成了饲草种植的良田。发展和报告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是契合的,紧跟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肯定不会错!”于焕新说:“今后我们继续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就能吸纳更多人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更是让职工代表们充满信心。
“五年了,我们一家人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草原上的一员,牧民们也把我们看作了家人。回想起来,是脱贫攻坚把我们融到了一起,党支部成立后我们又一起团结在党的周围,不分彼此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在想一起在干。”望着窗外冬日的暖阳,何海燕不禁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