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又温暖的新房。本报记者 谭梅 通讯员 马洪伟 化组宣 摄
明亮的楼房、宽阔的广场、挺拔的路灯、笔直的水泥路。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金家庄村六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水泥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活动广场上,居民拉着家常、晒着太阳,好不惬意。在这里,15户68人正享受着易地搬迁的幸福生活。
说起实施易地搬迁前后的生活,金家庄村六社的村民总是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以前的金家庄六社地处化隆县偏远的山窝窝,自然条件差,长期交通受阻,不少村民一度面临安居难、出行难、就业难困境,“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17年,巴燕镇在金家庄村打造了占地面积约28亩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地理位置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安置点住户们实现跨越式脱贫发展,告别山区分散居住的苦日子。
2017年,金家庄村实施易地搬迁,脱贫户韩英明家就是其中一户。他们一家从金家庄六社搬迁到现在的安置点,住进200多平米、宽敞又温暖的新房,各种家电齐全,孩子们上学也近了很多。同时,得益于拉面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韩英明通过申请“530”小额贷款,在外地开起了拉面馆,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要不是易地搬迁让我搬出‘穷窝窝’,我的生活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韩英明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在政府各项政策扶持下,韩英明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实现了自主创业,还加入了金家庄村集体的光伏产业,依托产业发展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明显提高,幸福感节节攀升。
不久前,韩英明听到村党支部书记在微信群里发出秋季义务植树倡议后,主动捐款并发来消息说:“我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我真的发自内心的高兴。今天我没法来参加村里的植树,这点钱就给大家买双手套吧,让我也为家乡绿色建设贡献一点力量。”顿时群里在外务工的人们纷纷效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出邻里乡亲间的关爱和温暖。
自实施易地搬迁以来,村“两委”充分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资源,为搬迁群众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利用村民擅长养殖和经营拉面的优势特点,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后续产业增产增收。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户进行公益性岗位开发,通过订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余名搬迁群众参加“中式面点”“挖掘机”等各类专项技能培训;并在种养殖项目上,逐步完善道路设施建设和养殖大户大棚建设,在技术培训、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支持;通过“530”小额贷款和贫困村互助资金等为50余名脱贫人口提供信贷支持,支持脱贫人口开办拉面馆、采挖虫草等进行自主创业,为创业就业提供资金保障,引导搬迁群众发展适宜产业。2022年搬迁户后续产业户均收入为37148.48元,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余元。
易地扶贫搬迁让困难群众过上了期盼向往的幸福生活。如今,全村的60%以上的村民都外出经营着自己的拉面店,还有近半数以上村民开上了自己的小轿车。“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所系”,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安置点的居民们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不仅“搬”入了新生活,更是“扶”上了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