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清除光伏板附近的杂草。贺永魁 供图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沙沟梁村后山的集体草场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阳光转化的电流,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持久的能量,这就是门源县富源扶贫光伏电站。
沙沟梁村距县城5公里,农业人口293户1141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沙沟梁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2016年,全村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116人、贫困发生率9.2%。贫困就像一个“紧箍咒”,勒得村里的人们喘不过气来。
村里的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作物广种薄收、产业发展滞后没思路,再加上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待在村子里,纷纷外出谋生计,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基本没有外来人口流入。一系列的问题,让这个村子的致富之路有些崎岖。
致富奔小康,就像全村人心里的那道光,让他们急切向光而生、追光而去……
韩延德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是门源县富源扶贫光伏电站的管护员。每天都可以看见韩延德忙碌的身影,他把光伏板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生怕影响光伏板吸收阳光。
“这可是我们的金饭碗啊,只要有阳光我们就有收入。光伏电站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到2000元的工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韩延德一边擦着光伏板上的灰尘一边高兴地说。
门源县富源扶贫光伏电站是由门源县44个脱贫村的财政扶贫资金投资建设,总投资为6862.6918万元,占地面积19公顷,电站装机规模为10.7MW,光伏电站设计期限为25年,设计总上网电量为40498.37万千瓦时,平均年上网发电量为1619.93万 千瓦时。其产权归属44个村集体所有,让全县脱贫户吃上稳定的“阳光饭”。而沙沟梁村也是其中之一。
光伏板下的电表箱里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也记录着光伏电站为门源县村集体带来的收益。
自2019年5月实现并网发电到现在,累计发电5872.23万千瓦时,发电收益达3232.99万元,已拨付到全县44个脱贫村的资金为3104.64万元,解决了704名脱贫户公益性岗位工资,最高工资达到了每月2400元/人,自此,光伏产业成为这一片土地上群众的钱袋子,成为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强大助力器。
“光伏收益设置的公益性岗位,极大地为脱贫攻坚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从源头上筑起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扎住了防止返贫的风险口,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门源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马钧表示。
在享受到光伏带来的“红利”后,2020年沙沟梁村“两委”与当时正好亲身体会到这份“红利”带来增收喜悦的脱贫户和党员群众一拍即合,立即召开村委会、村民大会商议决定以现有县级光伏电站为载体,切实发挥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作用,以29.9376万元为总投入资金,在沙沟梁村旧党员活动室旁的空地处建成由162块组件组成的总容量为71.28千瓦的光伏电站,取名叫作“金屋顶”光伏项目。
“按照门源县光照时长计算,该电站日均发电量为36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电量收益价格为0.32元计算,日收益115.2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2万余元。”门源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永欣说。
除了韩延德外,沙沟梁村共聘用15名脱贫户作为光伏电站长期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为群众持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
“多亏了富源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这个利民的好工程,让村集体每年都有了稳定的收益,也让村民有了额外的增收,实现只要天上有太阳,集体经济就有收入。”提起这份“阳光收入”,沙沟梁村党支部书记韩义德高兴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