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时,僻静的小山沟,日头正好。11月25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寺尔沟村的保洁员王吉庆握着扫把,将村道清扫干净后来到休闲广场,边锻炼边和大伙唠嗑聊天。
“上次听干部来宣讲,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只多不少呢!”前不久省上、州上的干部来村里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听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王吉庆高兴了好一阵,这些年村子发展的好可没少沾政策的“光”。
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转眼间6年多时间过去了,曾经的省定贫困村,也悄然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修路、村容村貌提升、发展牦牛养殖业……借着好政策的东风,寺尔沟村旧貌换新颜。
沿着主村道前行,白色篱笆闯进视线,充满乡趣的农家院墙也是其中一景。接着是层层石块镶嵌而成的河道,沿着小河行至村中央,跨过小桥便是寺尔沟村的休闲广场。
记者走进村民王吉庆家的小院,只见农具、煤块整整齐齐摆放在一处。漂亮的大瓦房内,安装了暖气,即便屋外温度是零下,屋内照样温暖如春。
“眼下的生活跟城里没啥区别!”王吉庆笑呵呵地说,靠政策补助他家装上了新式旱厕,厨房单独一间,整体橱柜、灶具一应俱全,他的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他自己在村里当保洁员,年底还有脱贫户的分红,一家人吃穿不愁。
村庄美了,村里的人发展的劲头更足了。两面环山,处在沟里的寺尔沟村,有2666.7公顷的集体草场,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放牧。村里充分利用草场资源,投资27.972万元,成立村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从传统散养向现代规模化养殖发展的转变,村里有了稳定的产业。
今年,依托乡村振兴,村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基础设施改扩建。畜棚升级了,撒料车、装载机等机械一样不差,合作社养殖效率提高了不少,养殖更为规范了。
“目前合作社有160多头牦牛,其中有60多头正准备出栏。出栏的收益除了保证合作社运转,一部分资金年底给脱贫户分红,还有村里的救弱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也要从中支出。”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使用,寺尔沟村党支部书记乔德清早有了盘算:“产业有了,收入有了,干啥事都有底气。”
村庄变漂亮了,寺尔沟村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我们制定出《寺尔沟村美家巾帼超市积分细则》,鼓励村民参加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赚’积分,再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以此来‘兑’出乡村环境新面貌。”东川镇副镇长马玉武说,有了积分后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更高了。
“这不,今年村里要种4600多株丁香、海棠等树苗,全都是村里人自己动手一棵一棵种出来的。”乔德清接过话茬道:“别看小小的积分,作用大着呢!”
房子新了、腰包鼓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里的人气也更旺了。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成为村村羡慕的示范村。截至2021年底,寺尔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2万元。
临近年底,乔德清没闲下来,他忙着办一件“大事”——村里要发展牛毛产业。
“‘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东川镇党委书记王延生说,如今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寺尔沟村产业必须要有突破才行,可是靠什么突破,难住了大家。
乔德清原本是村里致富能手,他收购牛毛,分拣后售卖至河南、山东等地,然后这些牛毛作为原材料出口国外,一年收入近20多万元。乔德清主动找到王延生,他愿意带着村里人发展牛毛产业。
“现在就等方案批复呢!相关的准备工作我们也正在推进。”王延生笑着说,等牛毛产业发展起来,仅是牛毛分拣工作,就能吸收村里不少妇女,他们初步估算过,6个月内每人挣2万元不成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村民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多,寺尔沟人都说:“靠着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