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格勒乡的采访,记者切实感受到,这里的“新”,是实实在在的。
产业模式新。大格勒乡重点培育了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和乡村车间,发展烘干、储藏、去杂等初加工,同时引进精加工企业就地取材,积极开发枸杞果酒、枸杞粉、枸杞黄酮、枸杞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对枸杞的“吃干榨尽”。
产品品种新。大格勒乡早早认识到有机产品在未来枸杞市场中的分量,提前一步将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认证工作放在首位,改善枸杞品种,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使得有机枸杞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应对了枸杞价格波动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冲击。
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枸杞对于大格勒乡,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种,而是在深扎根须中与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民众,缔结着的深厚情感纽带。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洁净的空气、辽阔的土地、纯净的水质,得益于大格勒乡天然的地理优势,枸杞对大格勒乡的选择,或说大格勒乡对枸杞的选择,既是物种的造化,也是对一个合宜的“家园”的皈依。
然而,市场的冷热就像是一张多变的面孔,不规范的发展、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让大格勒乡枸杞产业也曾经历了一段“难熬”的光景,产业一度陷入困顿。
困顿不止发生在大格勒乡,在全省枸杞产业发展走到“十字路口”之时,青海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快有机枸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有机枸杞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2019年开始实施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首次将枸杞质量体现在立法中,明确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
查那村村民陈玉莲说:“品质是我们对抗价格波动的法宝,坚决不能为了求产量添加药物。”而枸杞市场也在这一年开始回暖。
勤劳朴实的大格勒乡人在面对“寒风”“烈日”中没有割舍的“枸杞情缘”,如今正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格勒乡如今的累累硕果告诉我们:振兴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惟求变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求变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