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小康面”里为民情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11     作者:陈俊 李庆玲 通讯员 化组 洪素珊

(先考虑明日一版起头)(新时代_新征程_(10335475)-20221211091032.jpg

“拉面小镇”风情。 本报记者 陈俊 李庆玲 通讯员 化组 李玉峰 摄

月夜,淡淡的银辉笼罩着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远处传来的狗吠和偶尔汽车驶过的声音,将水韵群科衬托得愈加静谧。

12月4日晚10时,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以下简称“品牌促进局”)党员活动室内仍灯火通明,眼下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正在不断调整优化,身在各地的化隆拉面人积极准备复工复产。在这个时刻,品牌促进局局长赵政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以集中夜学的方式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谋划为拉面人做好来自家乡的各方面服务工作。

同一时刻,化隆县驻广州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主任马洪青在“广州化隆四街文明群”微信群,发布了一则语音提示:“各位老乡注意了,这两天广州正陆续复工复产,咱们的1200多家拉面店也要逐渐恢复经营了,大伙儿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和店铺消毒。通过刚才线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已清楚像拉面店这样的实体经济,上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下有家乡各级党委政府的资金扶持,拉面产业发展又一春天来了,在‘精神’引领下,咱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化隆被誉为“拉面之乡”,从“化隆拉面”到“青海拉面经济”,再到“拉面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一碗面”带动化隆五大餐饮产业群基本形成,并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组数据印证了化隆拉面的发展成效:截至2021年底,化隆县有11万人、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全县有拉面村213个,拉面务工人员占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86%、占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21.4%,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9.7%。

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餐饮业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快餐行业已进入标准化管理、连锁式发展、品牌化经营的新时期,曾铺天盖地的拉面店风采已成昨日之势,市场竞争的残酷暴露出先天软肋,品牌意识不强、经营理念滞后、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市场风险不可避免、管理服务不到位……诸多问题让化隆拉面品牌建设止步不前。

该如何“破解”?又怎样“突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对于化隆县来说,最主要的特色产业就是拉面,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就是做好化隆拉面品牌建设工作,让化隆拉面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化隆拉面的市场空间更广、发展环境更优,继而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品牌促进局副局长马春云介绍,这两年化隆县实施新开办拉面店首次创业补贴制度,发放拉面贴息贷款,发放社保补贴,给生活物资紧缺的拉面隔离人员配送物资,主动与全国各地有关市县沟通联系,先后与20多个城市签订《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协议》,疫情期间通过减免房租、实施“欠费不停供”等措施给予拉面人必要的帮扶……这些有力举措不仅为化隆拉面人排忧解难,也为化隆拉面产业提档升级稳步推进提供了服务。

但是,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能为。站在化隆拉面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发展期,企业厚植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打造好品牌,政府积极主动作为、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才能共同推动化隆拉面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目前,化隆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创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苦练“内功”,修炼“内力”,并将拉面人发展需求与政府民生服务需求、一碗面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拉面店转型升级路子与互联网+发展路子紧密结合,着力推动实施“一镇一园一网一店一路一人”六大提升工程,形成“种草养畜、屠宰加工、科技研发、营销配送、拉面销售”的拉面经济全产业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模式。

所谓“一镇”是指群科拉面特色小镇,“一园”是指建设中的青海拉面产业园,“一网”指化隆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一店”即化隆1.8万家拉面店提档升级及推广“化隆牛肉面”品牌旗舰店1000家以上,“一路”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100家“化隆牛肉面”品牌形象店,“一人”即建设拉面人+互联网+服务工程。

寒冬时节的清晨,走进群科镇,满城氤氲着浓郁的拉面香气。2016年,群科镇被住建部评为中国特色小镇。自此,化隆县不断加大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力度,进一步夯实群科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在认真谋划、科学布局、积极申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化隆县群科拉面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化隆县群科拉面特色小镇建设性规划》。

2021年年底,省发展改革委投资7223万元在群科拉面特色小镇开展了6项建设任务,包括拉面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和城市道路提升工程,蛋鸡场产业升级建设和拉面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提升了小镇品位和形象,并为发展特色小镇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群科拉面特色”食品类加工销售,培育特色小镇主导产业起了推动性作用。依托“拉面小镇”,群科镇已在全产业链上越走越远。

“拉面小镇”是化隆拉面产业品牌提升工程卓有成效的显著缩影。

从规划产业发展措施到六大提升工程落地实施,从经营管理理念滞后到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弱到积极创新研发新产品,如今化隆拉面以创新驱动助推品牌实力显著增强,以积极担当让品牌形象大幅提升,“一碗面”正在重新占据市场主动权,成为闪亮的“青海名片”。

记者了解到,青海拉面产业园建成后力争在2025年园区入驻小微企业100家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化隆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通过数据跑路,推动电商产业发展。化隆县鼓励拉面企业为重大国际展会提供服务,对成功进驻世博会、世园会、广交会、上海进博会或同等级盛会的拉面企业,给予10万元至50万元的奖励,推动品牌化发展。

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给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活力,化隆县正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和人才驱动战略,有效形成人才回引、智力回归、成果回馈的良好态势,更多拉面人返乡创业。目前,全县返乡拉面人开办公司和合作社达100多家,涉及23个行业,年产值达8.6亿元。

凭借“一碗面”闯天下的化隆人,而今以改革、创新、绿色、提档、升级等措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化隆拉面品牌建设之路;他们也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反哺家乡的情怀,让一碗“致富面”蝶变成“振兴面”。

记者手记:

让拉面产业“破茧成蝶”

记者 陈 俊 李庆玲

30年,青海“化隆牛肉面”品牌响彻全国、浓缩成五大餐饮集群。

11万人、1.8万家全国拉面店谱写出年拉回135亿元的壮志豪情,造就了一批较为罕见的“拉面村”“老板村”“轿车村”“小康村”的生动场景。

然而,就在化隆牛肉面在大江南北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三大快餐市场“巨头”之—的同时,由于受从业人员素质、资金、政策等“软肋”制约,加之核心竞争力不强,具有“幸福面”“团结面”和“小康面”之称的拉面产业,不得不面临二次产业“自救”,重塑“拉面之乡”新辉煌。

专家分析,由于大部分拉面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市场变化适应能力弱,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跟不上趟,最终导致拉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些只是浅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全国餐饮市场面临大洗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曾铺天盖地的拉面风采已成昨日之势,在全国快餐市场中“青海拉面”一家独大格局被彻底打破,市场竞争的残酷暴露出了其先天软肋;加之拉面店整体上还未形成产业链加工、实训、物流为一体的拉面后续扶持产业基地,也没有特色产品、保鲜加工企业、拉面辅料加工为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新产品研发滞后,疫情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拉面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如何突破“瓶颈”,破茧成蝶并实现二次起跳,成为摆在化隆县党政干部和所有拉面人面前的一道必选题。

针对拉面产业存在的问题,化隆县上上下下党员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抓住党的二十大的“东风”和特色产业政策扶持机遇,落实再落实,行动再行动,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重振化隆拉面“致富产业”。

要科学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抢抓新机遇、谋划新战略、规划新蓝图,按照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行动方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个人参与”方式,在“互联网+”上实现新突破,大手笔打造“一镇一园一网一店一路一人”六大提升工程,形成“种草养畜、屠宰加工、科技研发、营销配送、拉面销售”的拉面经济全产业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拉面行业协会组建,使拉面餐饮服务业更好适应市场经济运行,向规模化、组织化迈进,对餐饮服务行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促进化隆拉面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实现加速度,让青字号品牌重焕新的生机、永葆旺盛活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