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大通: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12-15     作者:郭红霞

黄南新闻网讯  近日,走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冬日风光尽收眼底。大通县坚持生态立县,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要务,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不断擦亮发展底色,持续筑牢西宁北部生态屏障。

大通县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3%,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构成西宁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野生动物时不时跑到农户家“做客”。

去年,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捕捉到3只雪豹活动影像,它们的体型非常健硕,说明其所生活的地方环境适宜,食物充足。

为了加大保护区建设管理、巡护监测执法力度,全力守护生态资源安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强化部门联防联控机制,依托4个管护中心,开展管护区域日常巡护,保障各管护中心辖区资源安全。在夏、冬两季,多部门联合开展巡护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保护区腹地、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和在建工程,严密排查乱捕滥猎、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乱搭乱建、采石、挖沙、开垦、开矿、超批超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利用无人机、远程监控、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手段,加大野生动物集群地及重点区域监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实现全方位监测监管。

如今,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荒漠猫、马鹿、岩羊、淡腹雪鸡、高山兀鹫、赤狐,省级保护动物环颈雉、狍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截至目前,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约164种。湿地资源的保护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为濒危物种生存提供极大可能。

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大通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山水之城,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接待点,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刚开农家乐的那年,我们一家赚了12万元,每到节假日,我的小院游客爆满。”大通县农家乐老板铁金玉说,他们一家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没想到自家天天吃的饭菜,还能成为游客争相预订的美食。

依托天然的生态优势,大通县打造了边麻沟、东至沟、将军沟、尕漏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东峡镇老虎沟村、斜沟乡柏木沟景区、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目前,大通县共有生态旅游村14个,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去年,大通县全年接待游客337.17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10.68亿元。

大通县境内还有青海省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黑泉水库,这既是西宁市的重要水源工程,也是北川河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青海“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东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湿地保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片林地是典型的针阔混交林,具有抗旱耐寒结构,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每当风沙来袭,消解了风浪力量,保护着身后的农田和村庄。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科研基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多样的生物结构,高效的光合作用,每年会吸引众多远道而来的林业科研人员,探索自然秘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大通县将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坚持高水平生态修复,坚持高标准污染防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打造山水交融、碧水蓝天、宜居宜业的生态大通。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