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两山”转化的“平安路径”——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海东市平安区工作掠影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19     作者:何 敏

(请发一版)“两山”转化的“平安路径”((10288234)-20221219085525.jpg

海东市平安区乡村风光。平安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淡淡的晨光里,寒风轻轻掠过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村庄一片寂静,忙碌了大半年的庄户人家,都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在村民周成英家里,更是另一幅繁忙喜悦的景象。因为养了百十头牦牛和西门塔尔牛,周成英成天一刻也不得闲,大清早的,就开始过滤草料、喂草饮水、清扫圈舍,匆忙的身影在牛舍间穿梭个不停。

2018年养牛26头,2019年45头,2020年60多头,2021年90多头,2022年150多头……2021年,周成英家大大小小卖了100头牛,挣了2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牛状元”。

洪水泉乡地处平安区西南部山梁,山多地少,在探索“两山”转化生态养殖路径的实践中,这个乡逐步形成了以富硒牛羊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振兴格局,而洪水泉村村民从落后到致富发展变化中,周成英既是这一可喜变化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洪水泉乡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和周成英一家生活的持续改善,受益于当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植绿护绿、构筑生态绿色屏障的努力和实践。

近年来,平安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特色产业,创新推动区域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成功探索出“两山”转化的“平安路径”和“平安模式”,为全国“两山”双向转化实践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平安案例”。

探索“两山”转化生态农牧业发展路径,“富硒”农产品成为高原有机农产品发展典范。平安区拥有60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富硒土壤占总面积的78%。近年来,平安区依托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富硒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和标准,注册富硒产品专用标志。成立“海东市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工作站”,开展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扶持特色产业,培育带动食用菌、饲草、牛羊养殖等富硒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引进赤松茸、羊肚菌、富硒小米种植项目;投资1.5亿元,建成运营富硒牦牛产业示范园区。2021年,平安区富硒特色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86亿元。

探索“两山”转化生态养殖+光伏产业路径。洪水泉乡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坚持开展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光伏产业,全乡拥有规模养殖场2家、养殖小区1家、养殖大户385户,2021年,全乡实现养殖业产值1.16亿元。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实现一次投入,长期受益,全乡共计流转土地10余公顷,86个光伏公益性岗位解决了部分建档立卡户就业问题。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实施北岭村“屋顶光伏”试点项目,每月为村集体稳定增收4000元。

在该区平安镇西南侧,有一座荒山因为山体呈红色,被当地人称为“大红岭”。曾经,这里是一片死寂的荒山野岭。如今,这里已种上成片的杏树林,传递着荒山已换“绿装”的气象,大红岭由此成为生态经济化发展的典范。

探索“两山”转化三产互融发展路径。大红岭地区坚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生态林+经济林、产业发展与特色旅游、体育与研学等并重,多产融合、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产业化。规划建设的“平安区大红岭生态田园综合开发项目”,引进市场主体建设经济林种植区、田园科普体验区、综合服务区、花海生态景观区、动物饲养体验区等,把生态修复与产业结合起来。三产融合大胆开展科技农业探索,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大跨度双膜钢架“阴阳棚”,成功种植火龙果;建设以农耕体验,农业科普、共享农庄为主要内容的田园科普体验区。打造休闲型花海景观;积极拓展特色服务,建成高原新业态郊野休闲体验区、考古研学教育基地等。

探索“两山”转化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深度挖掘、高度提炼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文底蕴和生态环境良好等自身优势,着力打造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文化引领,展示河湟文化魅力,深度挖掘本土民俗文化,打造乡愁民俗、乡野游乐等5大板块;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建设八大作坊、五小作坊、18个特色农家院,与河湟“非遗”文化要素有机融合;坚持宜游宜业,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打造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地,平安驿特色小镇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