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坚持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有为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20     作者:陈晓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从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概括和阐述,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启航新征程,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继往开来,谱写新的辉煌伟业。

守正创新,意指恪守正道,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汉书·刘向传》有云:“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正,即正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守正,恪守正道,不屈从。而“创新”近意为拓新,“新”语出《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拓”意为“扩大、开辟”;“拓新”,拓展创新,在秉承传统的前提下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追求新高。

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守正”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守正”是根基。“守正”是要坚守正道,守住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能丢的就是其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其他的具体结论和做法都可以而且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守正创新,这也充分体现了创新和守正的历史辩证法。可以说,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崭新诠释。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从来都不是僵死的教条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扎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体的、鲜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统一到人类解放的实践论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不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精髓,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即“守正”;同时要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扎根社会实践、立足当今时代、面向现实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决新的问题,即“创新”。立足新的征程,谱写新的辉煌伟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首先要守道德之正创精神之新。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典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强调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命脉,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和形态特质,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守学问之正创研究之新。马克思理论当中有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继承性,凡学问之形成,均为历代学人累加所致。而学人所为,起点必是继承,我们倡导完整地继承前人成果,准确地理解前人思想,养成严谨的学风,形成扎实、优化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而社会存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辩证法思想,自然科学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发现都是对自然界、社会存在的科学证明,绵延不断,在继承中发展,才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变革。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号令。我们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在师生中提倡述而有作,在完整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探索新知,正确看待失败,尊重个性发展,逐步建立超越前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创新作为个人和团体的价值取向,推动高校科学研究不断开辟新境界。

守道路之正创方略之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万“器”之统领,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道”的正确指引。“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治国理政大棋局中,如果说“道”是前行指引和远大目标,“器”则是具体路径和谋划方略。以道御器,道器合一。我们要笃守正道,诚实平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守行事之正创践行之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古为今用、坚持守正创新,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法者,治之端也”的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念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又以“协和万邦”的气魄、“和而不同”的追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并根据新的实践需求和时代特点吸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资源,创造性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同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协调、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匹配。我们要以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勤于实践的作风。扎实做事,不浮不躁,严谨行事,一丝不苟。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督导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