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20     作者:李 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灵魂课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切实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关注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关切

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现实的前提是要有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根据某种“已知”提出疑问,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让学生获得“新知”,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之目的。因此,教师的问题意识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首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就是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过程。反之,如果因为艰难痛苦而放弃钻研思考,教师的授课就会变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的问题意识具体表现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观察和思考的敏锐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准确和科学的判断性;对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的掌握和引导的主动性;对于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的积极性。不能聚焦问题,回避和淡化问题是思政课实效性弱化的因素之一。问题从“疑惑”脱胎而来,在不断使自身抽象性完善的过程中,使问题指向逐渐明确化、逻辑化和多样化,是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增强的重要表现。

二、培育创新意识,增强课程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首先,要深耕教材。一方面我们主张教学在不脱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有取舍,有提炼。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实际上是一个教学思路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的延伸,突出民族高校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交往的特色,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为载体和手段,促使各民族学生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坚定拥护者。其次,要创新方法,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要通过用心、用情、用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积极融洽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心理环境,理解和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激活学生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育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要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敏锐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将其提炼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更要将其转化为多样的、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

三、夯实信仰根基,激扬工作斗志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中国共产党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诞生,也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发展壮大。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是否坚定,取决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态度,越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个人信仰就越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观、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观、人能够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观、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而信仰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的内化。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在课堂上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是一个符合社会客观存在、指明人类发展方向和科学的理论体系,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和实践者。

四、运用情感力量,做到启智润心

思政课除了要用理论魅力去引导学生,更需要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动心灵,充分发挥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感所承担的“催化剂”和“调节器”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作为一名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情感的力量,首先,要把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成长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旨归。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而思政课在大学课程中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应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行为模范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思政课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中,才能使课程成为学生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享受,才能真正使思政课成为“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好课程。

(作者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