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让“能下”成为 干部管理常态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1-03     作者:李 伟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明确提出了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具体情形,从制度层面为干部能“下”划出了“硬杠杠”。干部“能上能下”是增强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干部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重要保障,对于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强化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好考评“丈量尺”,量化制度标准。干部“能下”之所以成为难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下”的标准难以衡量和把握。唯有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才能让干部下得合理、下得合法,下得明白、下得服气。破解“能下”难题,首要在于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易操作的考评机制,要让“下”有据可依,让“下者”心平气顺。要坚持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德才素质为基础,鲜明亮出干部优、平、庸、劣的标尺,细化量化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准绳。要打通组织、纪检、信访、巡察、审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全面掌握正面负面信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全息数据库”。同时,应用好谈心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诫勉等手段,及时对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或轻微问题进行矫正与警示。对于劝导后仍无改进,能力缺失、履职不力、无法胜任职务的,再使用“下”的方式,确保“下”的干部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调准识人“广角镜”,全方位跟踪管理。要坚持以严谨的操作程序、科学的评价系统、客观地衡量体系、可靠的制度保证,综合进行分析研判,精准识别干部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岗位匹配度,为干部能“下”提供可靠依据。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识别了解干部担当作为表现,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多设“探头”、多延“触角”,多去一线、多看“直播”,综合用好巡视巡察、审计、统计、民主评议、信访等方面的成果,形成干部“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台上与台下等“全时台账”,对干部精准画像,真正识准谁该“下”。

打破官位“铁交椅”,疏通双向通道。干部能上是激励,能下同样也是激励。实现干部能下常态化,必须同落后狭隘的官本位思想作斗争,真正消除干部对“下”的思想“芥蒂”。“下”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一方面,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处理,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另一方面,“下”不等于“错”,不能只“下”不“上”,切实让干部“下得来”,更“上得去”。要强化后续跟踪教育管理,及时加油鼓劲、加压奋进,帮助补缺补差、迎头赶上。对认真吸取教训、积极努力工作,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且经考察符合“再上”的,及时明晰“上”的路径、给予“上”的机会。同时,要加大“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的使用,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