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尽管是短短五年时间,却让青海以国家公园之名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省份之一,从首个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成为目前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国家公园为青海生态添彩、为发展赋能,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响亮招牌。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这里海拔多极、地貌多态、景观多重、生物多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国家生态安全“两屏三带”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当下,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是历史必经,也将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青海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以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为己任,全力推进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做 “中华水塔”守护人。
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2019年6月,青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2020年3月,青海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出台印发《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公园省,传递大美青海情。
在当时,青海正在稳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还是全国首个 “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有基础也有优势。但对于当时的青海,作为首个国家公园示范省,无路径可循也无模式可鉴,敢于“吃螃蟹”又要善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在无中创有、有中争优。
同时间赛跑,岁月总会标注下不凡的注脚。自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启动以来,全省上下坚持谋深谋细谋实,强化顶层设计,精准规划定位,建立规章体系,制定标准规范,编制完成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8个方面49项重点任务;启动编制《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发展总体规划》,修订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等,陆续开展其它各类保护地规划编制;开展10个标准制度办法研究,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规范标准体系。
在此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推陈出新,建立了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相向而行、良性互动、有效融合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系统完善的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制度体系,成立高效有力的自然保护地综合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推进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且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认证机制研究,构建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
而且,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总面积达26.5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08%,较整合优化前提升3.85%。其中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的77.17%,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从谋划、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到以时间为节点的三年行动计划,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举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取得实效,以务实行动不断丰富拓展青海生态的内涵和外延。
全国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儿女艰巨的生态责任,革新理念、大胆创新,早在2015年,青海开启了国家公园的探索之路。
三江源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在一系列创新探索中,三江源经历了从无到有、有中创优的“蝶变”,打破了“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理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如今,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区划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作为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评估,设园工作有序推进。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几年来,青海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任务,以“十好”国家公园为目标,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机构,推行综合执法工作模式,40个标准化管护站全部建设完成,着力打造青海片区“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 放眼今日祁连山,山上苍松挺拔,监测到荒漠猫、雪豹、兔狲等分别同框的珍贵画面,山下群众安居乐业,立足生态优先,生态产业多元发展。
青海湖不同于三江源和祁连山,独特的自然资源造就了独特的生态功能,形成了特有的“草一河一湖一鱼一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2022年上半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实施阶段,一个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国家公园指日可待,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将更具规模。而且,目前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综合科考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科学考察外业工作正在进行中,昆仑山、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及分区划定工作正同步推进。
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为根本遵循发布 “西宁共识”,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今天的青海,突出国家公园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成果,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等9大国家公园理念,形成了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等15个管理体系,积累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宝贵经验,成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国家公园是青海的责任更是荣耀,倾注着全省上下的艰辛努力,保护好三江源,守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已成为全省人民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
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正当其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而今再反观,国家公园在一定程度上成就着青海。生态于青海,已经从保护本身延伸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生态环保理念深根于人们内心深处时,也在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青海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实施的“一户一岗”公益岗位成为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统一的“样本”,目前国家公园内持证上岗生态管护员达1.72万名,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可使每个家庭年收入增加超过2万元。同时,加快发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充分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让众多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国家公园红利正在释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实现共赢。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我省在全国首创了“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构建规划标准、科研监测、社会参与、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基础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务、宣教培训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自然教育已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品牌项目。
同时,积极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共建,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普及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进各类保护区内群众转产转业,共享生态红利,目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超过14万个。而且生态富民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种草繁育、中藏药材、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不断释放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生态保护、环境美好、群众增收、区域发展共生共赢。
从推动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建设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从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到向着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迈进,青海正以生态立、借生态进、凭生态兴。展望未来,我省将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继续当好“排头兵”、种好“试验田”,为全国提供“青海方案”、贡献“青海智慧”,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记者感言: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 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于青海广大干部群众而言,这既是生态誓言更是沉甸甸的生态责任。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要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蹄疾步稳、扎实推进。如今再瞰江源大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评估,设园工作有序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面展开,青海成为全国唯一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将更具规模。
以时间为序,青海从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省份之一,从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成为目前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国家公园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高频添彩,是亮眼的生态“标签”更是叫得响的亮丽名片。青海用实践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生态保护到高质量发展再到高品质生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公约数”越做越大,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干在当下也谋在长远,将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重大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高标准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要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依法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自然资源经营管理、现代化社区建设试点,全力推进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蓄能助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