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五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完成了年度确定的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新提升。
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执“初心”之笔,绘发展蓝图;执“奋进”之笔,描发展画卷;执民生之笔,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江源儿女共享发展成果,共唱美好生活乐章。
夯实民生之本 写好“信心”篇章
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的“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座陇椒种植温棚里,新种植的陇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称重装箱,网络达人通过直播间带货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及时送达,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青海曾经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征。五年来,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帮扶下,青海打赢了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牧区。”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牵引,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加强资金、土地等资源统筹,以点带面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分层分类指导推进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依靠拉面产业,青海近20万各族群众走出深山大沟,走向国内外337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店创业就业,用“一碗拉面”创造了一个百亿元的产业……依托绿色有机资源禀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以全省农牧区“大产业”推动农牧民群众“大增收”,青海在高原大地上书写了山乡巨变、人民幸福的时代新画卷。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这五年,为促进就业扩大和收入增长,我省持续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和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做优拉面、青绣等特色劳务品牌;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
经过各族群众共同奋斗,青海同步实现了全面小康,正信心满怀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夯实民生之本,江源群众日益不断鼓起的不仅是腰包,还有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破解民生难题 写就“舒心”篇章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建设领域。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高级中学,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建筑墙上校训、名人名言等格外醒目,操场上的人造草坪和塑胶跑道干净整洁,树木、亭台、雕塑、宣传栏,相互映衬,湛蓝天空下,这里的一切显得格外静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长包玉龙说,从教学环境到教学资源,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备,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在校学生达到2600多名,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高,普及目标如期实现。
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及性,青海聚焦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并有效施策。五年来,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学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青海工匠”;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双一流”建设。
“一小”在校园里欢声笑语,“一老”同样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最美夕阳红在青海大地上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五年来,我省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权益,推动老龄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租赁等多种途径,完善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就近就便、“家门口”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发展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给予“一老一小”更多温暖和关爱,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稳步上升,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省会西宁建成10分钟健身圈;高原医学走在世界前列,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历史性地得到遏制,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这五年,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民生难题,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江源群众不仅增加了笑脸,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更加舒心的生活。
兜牢民生底线 写下“安心”篇章
在西宁市城西区,民有所呼,必有所应,社区创新工作方式,守护百姓的健康幸福。
南气象巷社区党委结合“敲门行动”,为辖区需要帮助的群众送医送药,并逐一建立台账,尤其针对空巢独居老人,创新开展了“定制”服务,联合“红色物业”主动出击,把温暖送到居民家里;贾小社区党委立足“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将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守护群众健康和安全。
同样在西宁市,城东区丽康瑞居小区的49栋住宅楼,有5231套保障性住房,其中公共租赁住房有4612套,建成后优先解决了一部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
“6年前,我们一家搬进公租房,当时只是觉得有了落脚的地方。这几年,眼见着小区绿化和环境越来越好,出门就有太阳能健身广场,邻里之间相处和谐,大家一起生活在这个有爱的大家庭,真的感觉很幸福。”居民李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织牢社会保障这一民生安全网,才能为各族群众生活安康托好底。五年来,我省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水平,做到制度安排更加合理、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服务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情怀,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为民办实事、不断造福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五年,我省不断兜牢民生底线,江源群众收获的是“意想不到”的衣食住行、看病就医,收获的是不断增加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青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执民生之笔,一件一件办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真正谱写了新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的崭新篇章。
采访感言:
让群众绽放更加灿烂的笑脸
2022年12月21日,从杭州传来好消息,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出炉,西宁再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三年获得此项殊荣,幸福成为高原古城的主旋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不沿边、不靠海的青海,幸福本底却毫不逊色。
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切,只为让群众的脸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这一切,收获的是群众日益增加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这一切,得到的回报是群众的称赞与更加美好的青海。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稳步扩大,教育、健康水平实现新提高,社保、养老、住房等服务体系更为完善,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社会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了群众绽放更加灿烂的笑脸不懈奋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千方百计把青海六百万各族群众的事办好办实,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