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养殖业提升农业产能,增加农民收入。青海日报记者 谭梅 摄
青海日报记者 谭 梅
蓝天碧水、万丈盐桥、江源美景,无限“风光”、天然牧场、绿色农产……行走在青海江源大地,你会发现这些资源禀赋不仅是她的“名片”,更是吸引着你的“诗和远方”。从“四地”产业到科技创新,再到对外发展,在青海,你将从方方面面深刻领略她高质量发展所散发的魅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青海一路坚定前行。经济活力正在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在2023年的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青海省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憧憬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产业发展“风光”无限
将无尽的风能和光能转变成电能,为原本贫瘠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助推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今,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百姓生活到产业发展,均享受到了清洁能源带来的红利。
2022年11月,我省首个绿电制氢项目“华电德令哈3MW光伏制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氢能产业在高海拔地区迈出重要一步。该项目是由华电青海公司投资建设,自2020年开始,中国华电青海公司主动融入并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累计取得风光电建设指标300万千瓦,在建工程超过200万千瓦,2022年投产并网70万千瓦,区域新能源整体过百万千瓦。
“目前中国华电已完成一个大基地以及外送通道、氢能产业等规划的编制,正在推动纳入规划及启动实施的相关工作。”省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赵伟东告诉记者,相信有国家规划的近亿千瓦风光电大基地和5条特高压外送通道作为顶层设计,有多年来积累的已经形成的4000多万千瓦装机规模的基础,并有一大批有实力的能源企业投资运营商落地扎根青海,青海的清洁能源产业会步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作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我省农牧业提质升级,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高原育种实现新突破,“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让青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挥更大价值,是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心声。省政协委员、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兴源表示:在全省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进程中,打造一张具有省际间高度差异性和地域文化深厚性,跨媒介、跨产业的对外交流“名片”尤为必要。他建议:进一步整合现有农畜产品品牌,将包装、产区、服务等数字化、直观化,通过产品溯源、权威认证、产品保险等机制形成区域农畜产品面市输出的统一标准。“区域公共品牌拥有品质严选、品类创新、品牌集合等特征,能够作为区域产品输出标准及‘公信力’背书,推动青海优势品牌体系化、整合化发展,提升产业品牌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助力新青海建设,实现‘青货出海’”王兴源说。
科技创新“潜能”释放
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刚刚过去的一年,青海省信息通信行业积极推进5G等高质量网络向农牧区拓展,目前全省100%的县城城区和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73%的行政村也有了5G网络。
作为省内主导运营商,青海移动近三年5G建设投资超16亿元,建成运营5G基站5409个,率先完成乡镇5G(700M)网络建设,实现了全省市县城区连续覆盖和乡镇农村良好覆盖,在规模和质量上均保持行业领先。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打造高原战略科技力量……过去一年间,青海省进一步加强科技治理、夯实创新根基、释放创造活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扎实开展“科技政策落实年”活动。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赛马制”“包干制”试点,有效释放科研人员活力。联合金融管理部门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意见,234户科创企业获得金融贷款42亿元,制定8项科技举措服务经济大盘稳定。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省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青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波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面向未来,胡波表示将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创新应用合作,以“5G+盐湖产业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助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紧抓“东数西算”“双碳目标”战略等创新应用,建设智慧能源零碳示范工程,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完善旅游景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省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天地空一体”生态智能体,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挥“数智化”治理信息服务优势,探索5G+智慧农业、5G+智慧养殖、5G+智慧畜牧、5G+产品溯源、5G+电商样板建设,助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青海省统筹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引智聚才,以人才赋能创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省政协委员、青海省青越集团董事长张吉青看来,未来青海面对人才聚集能力不够强等短板,更需要把开发人才作为战略重点和经常性工作任务,通过人才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厘清盘活人才资源,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地区企业人才专家库,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对外贸易“活力”迸发
“2022年,公司生产的聚氯乙烯已出口达2.5万吨,创汇两千多万美元,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则好消息来自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过去其产品仅在国内市场销售,2022年,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利用集团公司销售平台网络优势,借助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成功打开东南亚市场。
尽管因为疫情,各地企业生产发展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青海新铠实业有限公司又一次将绿色高品质的青海蜂产品送入了国际市场,青海蜂产品外贸活力得到充分体现……
近两年,随着青海省对部分产业聚集区企业外向型转型发展的引导,区内企业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自产产品出口能力显著提升,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聚氯乙烯、金属锂、纯碱、太阳能电池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而随着我省相关部门不断加强政策供给,强化政策引导,外贸领域各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效改善了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外贸企业发展预期得到有效巩固,发展信心逐步增强。
几年来,我省积极扩大开放,西宁综合保税区填补了区域空白,南亚班列首次开通,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环湖赛、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到110个国家和地区,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成果丰硕。
在青海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小民看来,未来,伴随着一条又一条国际新航线的开通,各类“对外通道”的建设和开放,我省各地区发挥资源、区位、民族、产业等比较优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也会走出一条新发展格局下青海开放发展的新路子。
相信,未来的青海,高质量发展步伐将更加稳健、基础更加坚实、动能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