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梅正在给奶牛喂饲草料。
大年初一,早上五时,海东市乐都区岗沟街道贾湾村养殖户贾积维家里,昨夜一家人四世同堂、团圆守岁的欢乐余韵未消,但他和妻子黄应梅就已经早早起床在牛棚忙碌。
打扫牛棚、铲除牛粪,混合饲料、清槽添料,给挤奶器消毒、挤奶……忙碌近两个小时后,夫妻二人小心翼翼地将100多公斤新鲜牛奶装袋冷藏。来不及睡个回笼觉,二人又开始准备全家人的早餐。
一年中,大年初一是贾积维唯一一天不用去订奶户家里送鲜奶的一天。剩下的日子里,贾积维每天早上六时四十左右出门,从乐都区桥南到桥北,从小区居民家到酸奶店,30多户订奶户,一家一家上门配送鲜奶,近18公里的路程,日复一日、风雪无阻。
在贾积维家里,从他的奶奶到他的父母再到他自己,祖孙三代人都在养奶牛,他们靠着养殖牛过上了“牛气冲天”的好日子。
贾积维今年44岁,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日他醒来时,身旁的父母都不睡在炕上,而是已起床去牛棚忙碌。
“家里是从1982年养牛的,刚开始只是为了家用,我奶奶韩凤英是我们家的第一代养牛人。”贾积维说:“真正现挤现卖牛奶是1992年,那年父亲从高店镇的奶牛场买了一头奶牛,一头牛泌乳盛期每天能产奶25公斤左右,泌乳末期能产奶10公斤左右,全家喝不完就慢慢向外出售了。”
从1992年起,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贾积维的父母起早贪黑,靠着勤劳的双手终于让一家人的日子有了起色,还把他们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2019年,由于贾积维的父亲贾永红常年劳碌,造成身体严重的亏损,生病住院无法再养牛。
“你看我父亲这一双手的食指和中指,由于每天手工挤奶,都已经严重变形了。老人岁数大了,我们做儿女的要照顾好父母。我和妻子一商量,就把打工的工作辞了,回家把养牛的事接了过来。”贾积维说。
“养牛又累又脏,刚开始确实有过放弃的想法。”黄应梅笑着看了一眼一旁的丈夫,又接着说“但这是公公婆婆一生的心血,我们现在也当了父母,外出打工就不能照顾孩子,还有那些订了二十多年我们家牛奶的客户,所以就坚持下来了。”
夫妻二人接过养牛的第一件事,就是添置了一台挤奶器,又买了一辆代步车。“我们不仅从父母手里学习养殖经验,也自学了很多养殖知识,深知现代养牛要紧跟养殖技术发展,要学会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去节省人力、减轻压力。另一方面,按照科学营养成分,我和妻子也对饲草饲料重新进行了调整和搭配,确保产出更优质、更有营养的牛奶。”贾积维说。
从一头奶牛发展到如今七头奶牛、十几头育肥牛,从传统养殖到科学配比饲草饲料喂养,从手动挤奶到机器挤奶,从自行车、三轮摩托车送奶到开车送奶,从维持生计到规模化养殖……靠着更加现代化的养殖技术,贾积维给自己和家人创造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0年,贾积维和黄应梅盖起了二层小楼,4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楼作为仓库装袋和存储鲜奶,二楼生活起居。走进贾积维的家,房间干净整齐,儿女乖巧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的日子过得好,我这么大岁数,享福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88岁的韩凤英说。
谈到现在的生活,贾积维说:“我们家三代养牛,现在也有经验了,养的牛确实也都好,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孩子快乐健康成长,老人也都不用为我们操劳,生活挺幸福的。”
养牛事业越来越红火,贾积维和黄应梅成了村里的养殖带头人。黄应梅表示,现在搞养殖不仅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还有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更有养殖保险兜底,这些好政策让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要定期给牛打防疫针、做‘两病’检查,还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宣传,检查牛圈卫生等,他夫妻俩自主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和防疫技术,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贾湾村村级动物防疫员贾得武说。
如今,贾积维、黄应梅夫妻俩已成为贾湾村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但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他们产业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新年新愿景,夫妻俩也有了新的打算,“我们想继续提高奶牛产奶品质,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