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打理“摇钱树” 种下“金豆豆”特派员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3-02-06     作者:周建萍

黄南新闻网讯   立春时节,河湟大地处处生机勃勃。这两天,着手春耕备耕的农户们已经开始盘算着列清单、选种子,待到气温回暖,便顺势播种下一整年的希望。与此同时,陪农户们忙东忙西的科技特派员们已准备好行囊,深入田间地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我们种出了‘万元田’”

“金豆豆”的魅力究竟有多大?能让湟源菽满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爆李生楷的电话,只为请专家为自家的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出谋划策。“李老师,今年一定再给我们好好指导一下。”电话这头,李生楷连连点头。

作为西宁市2022年科技特派员成员之一,西宁市种子站的高级农艺师李生楷在过去的一年中,同来自省农林科学院、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9名专家共同组成“湟源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002组”,引导群众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在培育鲜食豆类产业的道路上连续不断取得好成绩,让群众的收入翻了一番。

湟源县的脑山地区,海拔偏高,气候冷凉,祖祖辈辈以种植油菜籽、青稞等这些传统农作物为主,单种农作物平均亩产值仅500元左右,既不能实现增收,更无法实现产业兴旺。前两年,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种起了喜冷凉气候的高原菜豆——荷兰豆,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丰厚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在种植荷兰豆过程中,李生楷指导合作社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治、化肥减量增效等先进技术,种出的菜豆产品品相好、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由此,在高原耕种条件较差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万元田”,荷兰豆被当地群众称为“摇钱树”“金豆豆”。

“我们也有了智囊团”

“农牧养殖是个技术活,需要大量科学知识,特别希望有人来教教我们,在党的助农惠农政策下,合作社成立了人才专家站,我们也有了智囊团,老师们可以手把手地教。”大通伊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麻团依布说。

去年,西宁市启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安排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开展调研,督促各县区按照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认真开展建站依托企业及科技特派员推荐工作,并及时组织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启动对接会,安排部署14个工作站建站任务,确保专家团队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短短一年时间,特派员们聚焦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生猪、牦牛等特色产业成果转化,利用自身多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专业技术培训等,解决新优品种繁育、高产示范栽培、无公害生产以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问题,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

“截至目前,西宁市科技特派员为农户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需求397条,开展对农户的技术咨询服务(包括线上、线下服务)1500次,申请并取得专利35项,组织开展技术培训2800人次,申报并参与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8项,推广新技术40项,培育新品种20个,引进新品种31个,建设各类农业科技园区8个,生产示范基地7个,推广面积约2667公顷,示范带动6000户农户致富增收。”西宁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

“只要村民有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虽然退休了,但依然能发挥余热,只要村民需要,我们一直都在。”说这话的,是年过六旬的科技特派员胡小朋。他和分散在全省各地的特派员一样,坚持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为农民传播先进实用技术,奋战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第一线。

有了人才支撑,财力支持也要跟进。“从2022年起,省财政厅每年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科技特派员专项计划资金,作为科技部‘三区’人才专项计划资金的省级配套支持部分,重点支持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构建从单兵作战到集中作业,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从短期流动服务到长期固定服务,从单一示范点到区域示范集群的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模式。”省财政厅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我省将加大科技特派员认定、选派精准度,形成省级科研人员(含省外技术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基层企业(合作社)的立体化科技特派员人才体系。到2025年,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80个以上,形成一支800人左右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对39个涉农县(市、区)的全覆盖,服务乡村企业(合作社)150家以上,推广转化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150项以上,示范带动农牧户10000户以上。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