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与创新:坎坷历程中渐趋成熟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典型的外源性现代化,是在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以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为主要目标而开启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及其之后的一连串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以洋枪洋炮的丑陋和罪恶,第一次把工业化和以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中华民族正是在苦难中、在被动和饱受屈辱中感受到现代化的威力,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从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第一次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以技术与利器等于现代化的逻辑“师夷长技以制夷”、北洋水师等斥巨资购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以不同方式登上历史舞台,实施不同的救国方案,都是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和探索,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改良和革命终究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法使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始终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历史走到了1921年,在中华民族内外交困、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为新中国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尽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与坎坷,但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从起初学习模仿前苏联模式到后来探索自己的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同年,周恩来同志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后来,在与前苏联的长期论战中,毛泽东同志意识到,中国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从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以苏为师”转变为“以苏为鉴”。党的八大提出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明确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现代化的追求始终如一。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和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时期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向着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目标不断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为主要任务,果断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在这一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不是社会主义,开启并推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进入低谷,“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认为人类历史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的声音弥天蔓延。中国向何处去?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关键节点发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坚定意志,保持定力,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过去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发展难以为继等问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奇迹,形成了充满新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初步成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深刻洞察历史大势和国际形势,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昭示世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进行了宏观展望,体现了党中央宏阔的战略视野、高远的战略眼光与科学的战略谋划,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作者为青海民族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