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擘画幸福图景 书写民生答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2-09     作者:丁玉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月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政府二楼会议室里,镇村两级干部坐得满满当当。镇党委书记韩进龙说,“去年几番疫情,村民几乎没有收入,现在大学生开学了,不少村民拿不出学生的生活费。党的二十大报告说得好,我们就要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雷延意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2022年他打工也没挣到什么钱,上大学的孩子考虑纳入低保。”会议结束,回村后的泉沟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存仁,召集村“两委”的干部逐户核对排查。

“雷延意家的孩子建议纳入低保,他家孩子上的是三本,学费一年就要两万多元,雷延意妻子常年生病花费也不少。”村里主管民政的妇联主席孔庆英说出自己的意见。

“刘芝茂的两个孩子同时读大学,家里只靠他一个人在村里行医的微薄收入来支撑,负担也不小。”最终王存仁他们梳理出四户需要申请低保的大学生,将名单报至泉口镇民政干事张兰手中,等镇上民政专题会上通过后,就可上报门源县民政局等待下一步审核。

……

“如果县民政部门的审核无异常,这些孩子到校后就能领到低保,可以安心读书了!”王存仁装起笔记本,脚步轻快地走出党员活动室。他告诉记者,若在以前,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可没这么快,至少要等一个月。

以前,泉口镇对民政救助政策的落实,通常提交镇党委会议研究,但群众有时候申请救助的情况比较紧急,开镇党委会次数不多,一时根本没法解决所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泉口镇从去年开始,每个月至少召开两次以上的民政专题会,各项民政政策短时间内落实到位,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去年以来,泉口镇聚焦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着力建机制、促改革、优服务,让民生温暖触手可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韩进龙说,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他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委政府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们一家过了个暖心年!”泉沟台村村民谭明财告诉记者,去年他和妻子外出务工没挣到钱,年前正犯愁时,遇到镇上干部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顺便还带来了他家纳入临时救助的好消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干什么,党的二十大已经给出了迈步新征程的‘考卷’,而怎么干,人民的‘满意度’就是履职的‘风向标’。”在泉口镇集中学习会上,韩进龙要求镇上的党员干部,到一线去访民情、听民声、惠民生。

下村入户走访,用脚步丈量民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泉口镇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具体举措。每到一户,镇村干部都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详细询问他们家庭收入、务工、生产生活等情况,记录走访对象反映的主要问题,入户结束后,村民反映的问题一件件落实到位。

“去年,我们在走访中发现,18个村50岁以上的村民想去打工挣钱,但因无法购买工伤保险等原因,常年在家没有收入。”针对这事,韩进龙动员部分村民,养殖西门塔尔肉牛,在家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大家可以养殖西门塔尔肉牛,缺资金,到信用社贷款,申请专门针对养殖户的‘金牛贷’,政府贴息!”泉口镇村民几乎人人有养殖经验,韩进龙鼓励50岁以上的村民,抓住家门口的产业。他怕村民有负担,又给大家伙算了笔账:“一头成年肉牛,能卖1.7万元左右,犊牛能卖到近8000元左右,卖犊牛的钱就是利润。”

“中滩村脱贫户元奎,通过‘530’贷款和产业到户资金,购买5头西门塔尔肉牛养殖,每年卖出去犊牛三四头,挣个3万元左右,现在家里还有十几头牛,养殖肉牛见效快、收入稳定。”走村入户动员时,韩进龙不忘举出一个个实例,打消了不少人的疑虑。

“我现在就去信用社咨询!”泉沟台村61岁的陈武,几年前儿子因意外去世,家里就剩老两口和小孙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自家有地,养几头牛,饲草料也不用额外花钱。”陈武打算去信用社试一试。

“巩固拓展现有的产业,让‘老树’枝繁叶茂,又要找准市场,发展新的产业,让‘新树’发新芽。”韩进龙带着记者,来到泉口镇香菇种植基地。

基地内,工人抬着一筐筐打包好的新鲜香菇,装到厢式货车上,载满一吨鲜香菇的货车,驶出基地,运往西宁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去年,泉口镇立足资源优势,紧跟门源县“菌业兴县”战略目标,精确定位,进一步做大做强青藏高原冷凉特色香菇产业,年内实现产业园栽培香菇菌棒70余万棒,净收入达140余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只有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群众致富才有盼头、幸福才有奔头。”韩进龙说,泉口镇要紧紧地围绕发展香菇产业这一核心,夯实乡村振兴硬核支撑,把香菇产业变成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掀开温室门帘,温度适宜的大棚内,堆放着不少菌棒,这些菌棒即将上架产菇了。“去年,我们基地自己购进原料和设备,已经生产85万株香菇菌棒,这些菌棒今年3月份就可出菇。”泉口镇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王玉龙兴奋地说。

另一处温棚内,香菇菌棒整齐摆放在铁架,工人张翠云熟练地将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香菇,从菌棒上摘下来,放到地上的箩筐。家住旱台村的张翠云,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来到基地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当地村民来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00多元。今年的香菇出菇期,预计能带动2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王玉龙说,还有村民租用种植基地温棚,从事草莓种植,每个大棚能挣2万多元。

2022年,泉口镇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并成功申报注册“门源香菇”商标,香菇产业逐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香菇产业,推动产业兴旺,让泉口镇强起来、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2023年,泉口镇将整合13个村的发展村集体资金约1700万元实施修建汽配城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解决群众务工难等问题,我们会以实际行动书写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韩进龙信心十足地说。

采访感言:

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最大的感受是:泉口镇党政班子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回避问题,不遮掩矛盾,积极主动,切实以实际行动落实二十大精神,解决为民承诺的“急难愁盼”问题。

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乡镇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亲不亲。

“走得多、看得多,心底的触动也就大了。”泉口镇党委书记韩进龙认为,坚持镇上的党员干部走出去,深入村庄与群众面对面,才能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才能与群众“以心换心”。

“群众需要临时救助金或者大病救助金来救急,这时候层层审批,往往会误不少时间,面对这一种情况,我们干部就要主动作为,切实解决好群众的难事、烦心事。”韩进龙说,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干部一心为我们老百姓服务,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泉口镇中滩村脱贫户马忠清,赶着牛群乐呵呵说道。走进泉口镇,不管来到哪一个村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画面,都有着生动的体现,民生改善,让群众揣满浓浓获得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保持与民心“同频”方能“以心暖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党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乡镇作为践行承诺的一线阵地,更需要干部全面领会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干和担当做好基层服务。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泉口镇党政班子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紧扣“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理念,谋划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继续香菇种植、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和旱台民兵连连史馆红色教育实训基地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和红色小集镇产业示范带,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化创新驱动,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年,泉口镇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深学细悟过程中继续做好“结合”“转化”“出实效”,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砥砺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作为落脚点,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人民得实惠、发展有成效。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