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型: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尺寸:高21.1厘米,口径21.3厘米,腹围9.5厘米
出土地点:民和喇家遗址
基本信息:夹砂粗陶。敛口,口沿刻划四道弦纹,并置一短颈管状流,流口粗短,向上,对称双宽耳,双耳上捏塑有附加堆纹,深腹,平底。素面,器身通体饰绳纹。器身有较重的烟熏痕迹,说明是具有加热功能的炊具,是实用器。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认为此类领及耳部压刻花纹的齐家文化陶器,“与出自西伯利亚及北欧所谓的康氏陶器关系极为切近,以其花纹制作酷似故也”。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了陶器,人类可以用它来取水、盛水、储藏和蒸煮食物,一改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到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陶器制作水平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陶器可分泥质红陶与夹砂陶两种。泥质陶器制作细腻、表面磨光、胎薄、素面、造型优美,主要用于盛放食物、水、酒或饮食之用。夹砂陶器一般用于烹煮食材,是由于掺和的砂粒能起到增加热传导和耐热的作用。齐家文化陶器器形多样,主要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罐、盉、盆或豆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彩绘等,彩陶以红彩或紫红彩画成蝶形纹、蕉叶纹、折线纹、菱形网格纹等几何图案,另外有锥刺纹、刻划纹及附加堆纹等,独具风格。
陶盉是我国齐家文化先民生活中一种常用器皿,主要用于盛水,后来逐步发展为调和酒、水的器具,也可以和盘一起做盥洗器。齐家文化的陶盉器形有斝形、鬲形、壶形、罐形,管状流是其共同特征。黄河上游的陶盉接收了大量来自中原地区如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还对其进行了模仿及改制,这表明齐家文化时期中原与西北地区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