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乐土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2-20     作者:叶文娟

【2月20日__生态版_生态观察)_祁连(10610085)-20230220095607.jpg

雪豹惬意地哺育幼崽。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冬去春来,沉寂数月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又热闹了起来。高山裸岩上巡视领地的雪豹、草原荒野间嬉戏打闹的藏狐、湿地湖泊中引吭高歌的黑颈鹤、蓝天白云中逍遥飞翔的大鵟……良好的生态环境,日臻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使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欢乐净土。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积极推进试点建设,着力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保护体系日臻完善、监测机制不断加强、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祁连山生物多样性的高原特征更加凸显。

聚焦旗舰物种保护

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

“雪山之王”雪豹,一改独来独往之状,5只同框出没于山间;看起来像家猫的兔狲,左瞧瞧,右看看,好奇地观察着这片领地;一只体型壮硕的荒漠猫妈妈,看着4个孩子互相嬉闹、玩耍,萌萌的样子让人直呼可爱……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中心,一幅幅“萌兽”憨态可掬的形象跃入记者眼帘。这些珍贵的画面,是由架设在园区的一台台红外线相机或是野保相机自动抓取拍摄的。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从雪豹调查起步,不断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34家一流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范围从陆生生态系统到水生生态系统,实现了物种类型全覆盖,清晰掌握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物种多样性“家底”,共分布野生脊椎动物280种,野生无脊椎动物522种;维管束植物543种,大型真菌203种,水生生物575种。

园区聚焦旗舰物种研究保护,在全国率先追踪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物种,填补了我国在雪豹、荒漠猫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等方面研究的空白。救助雪豹“凌蛰”为其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成为国内首个野外救护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为大型食肉动物共存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揭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迁徙路线、繁殖策略等科学规律。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成功捕捉两只雌性雪豹个体,给它们佩戴了卫星颈圈跟踪装置并放归野外,通过卫星信号和超高频无线电信号进行了不间断跟踪。

“我们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中心,形成涵盖各类生态系统及物种的观测网络,率先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以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主要功能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有效提高了园区的监测感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副局长韩强介绍。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珍稀野生动物频频亮相

祁连山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域优先区域之一,分布有雪豹、荒漠猫、黑颈鹤、野牦牛、羽叶点地梅、唐古特红景天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77种。

中国特有物种荒漠猫,因数量少而被称为最难见到的猫科动物,但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记录到一个结构稳定、数量较大的荒漠猫种群。也因出现“五只雪豹”“五只荒漠猫”“六只兔狲”“五只猞猁”同框的世界罕见情况,使祁连山成为“四猫之最”最佳生存地。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架设的110台高清云台,具有360度左右旋转和180度上下旋转的功能,保证10公里以内拍摄到的影像清晰可见。”韩强说,云台可对区内的生态资源、管护站、道路卡口等实时监控,可视域达到8000余平方公里。镜头下的动植物生长、活动情况尽收眼底,为有效预测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提供了可靠依据。

1991年出生的贺成武在海拔3206米的老虎沟管护站连续三年拍到荒漠猫、雪豹等野生动物。“这的人以前都把荒漠猫叫作草猫,自从2020年5月和北大科研团队用远红外相机拍到它后,才知道原来‘草猫’就是‘荒漠猫’,也了解到它的活动情况。”贺成武感慨地说。

2023年2月,中央电视台就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的报道显示,经祁连山野生动物DNA分析证明,“从青海天峻到门源的区域是全球雪豹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祁连山是雪豹分布的核心区和物种辐射区。国家林业局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李迪强说:祁连山地区就是一个雪豹分布的中心……”

目前,园区已建成40个高标准管护站,划定2339个巡护网格,涵盖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2.6万平方公里,保护管理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并率先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在国家公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村社设立“村两委+”联点村。通过建立保护、宣传、教育、发展等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公园与社区群众的沟通联系,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办法,实现青海片区生态资源管护网格化全覆盖。

提升监测感知能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全面

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昆虫和蛛形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中有昆虫和蛛形动物522种,隶属于18目83科349属,新发现10种(已发表8种),中国新记录2种,青海省新记录139种。

“调查结果扩充了青海省、中国乃至世界昆虫和蛛形动物的分布纪录和数据库,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性数据支撑,也为国家公园宣教培训工作提供充分的昆虫知识和类群素材。”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振宁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首次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源头的水资源和水生态全范围、全系统全面体检,为青藏高原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示范经验。

自2020年开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典型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评估工作,完成了对园区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的全面体检。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河流和湿地属于高山清洁冷水型水生态系统,水质总体达到或优于II类标准,湿地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共发现水生生物500余种,鱼类11种,水生高等植物71种,未发现外来鱼类,涉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鱼类1种,青海省重点保护鱼类2种。

而今,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建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面积达到8000平方公里,布设监测点226个,其中植物监测样地98个,动物监测样线37条,可高效稳定传输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数据。经监测发现,与试点前相比,区域内植被面积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植被初级生产力提升12.67%,生态系统固碳释氧量增加7.7%,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升7.3%。

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命乐土,也让人类遇见更多大自然的美好。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