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2月20日,西海全媒体直播团队来到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的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开启“青海文物的前世今生·红色印记”系列直播,带领广大网友瞻仰革命文物,寻找刻印在砖雕上的红军符号,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这里为什么叫红光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工作人员韩桂兰介绍,1939年被俘虏的400余名西路军指战员来到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建房、开垦、铺路、挖渠、修桥,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村庄。为缅怀在中国革命斗争事业中英勇献身的西路军烈士,1987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这里更名为“红光”,寓意“红军精神,光照千秋”。2014年,这里被命名为“海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指着一面以浮雕形式呈现的巨大墙壁,韩桂兰说,这是西路军行走路线示意图,80多年前,人数约为中国工农红军五分之二的一支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间穿行。
驻足在一处名为“红军庄廓”的建筑前,韩桂兰介绍,这是按照1比1的比例复原的住宅,由当年被俘的西路军将士与撒拉族群众共同开垦、挖渠、建房,7年间修建住宅60多处。所有民房一律建成西房5间,蕴含了红五星之“五”和西路军之“西”;所有院落的大门都设计成坐南朝北,暗指西路军战士北上抗日的革命信念。
跟随韩桂兰的指引,我们来到一座以“军民一家亲”为主题的雕塑前。左边一名女战士在砖块上雕刻五角星,脚边的砖块上刻有五角星、“工”字等图案。位于屋脊上的人,在使用刻有红五星的砖块。右边是一名撒拉族女性,她从水桶里舀水,传递给劳作的红军战士。
走在红光村,随处可见“五角星”“锤头”“镰刀”“工”字等图案。这些图案已融入到现代建筑中,融入村民们今天的生活中,那就是“红色密码”,是西路红军在这里种下的革命种子,留下的革命火种。
“红色密码”是如何诞生的?“红色密码”又是何时被发现的?在红光清真寺前,大殿屋脊上镂空的砖雕造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些如“五角星”“镰刀”“锤头”“领章”等标记符号隐藏在其中,不仔细看难以发现。1980年春,村民们翻修清真寺,爬上屋脊才发现了这些“红色密码”。
“这些红色遗址遗迹充分展现了西路红军革命必胜的信念,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坚定信仰,体现了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正是这些代表革命、寄托情感、表达信念、鼓舞斗志的红军符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韩桂兰说。
走进西路军红军小学里,一棵红军树傲然挺立,那是西路红军战士当年亲手栽种的杏树,春暖花开时杏花怒放,果实成熟时硕果累累。
此时,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欢快奔跑,校园里随处可见“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的标语……我们用如此生动的画面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西路红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