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澈的黄河水绕城而过。海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航拍乐都城区。海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编者按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海东撤地设市,自此海东掀开新发展篇章。海东这十年走过的历程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高度契合,是海东各项事业发展极其关键、可载史册的十年,也是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获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突出展现海东十年来的发展巨变,本报记者深入海东一线,从小切口典型场景入手,围绕生态发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旅融合等进行采访,推出“非凡十年看海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清晨,漫步海东市乐都区湟水河畔,只见河中心的芦苇荡内,几只野鸭飞出,轻轻掠过水面,捕食嬉戏。风吹杨柳岸,千丝万缕垂河面,让人心旷神怡。
湟水河被誉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然而曾几何时,湟水河两岸塌岸、滑坡等河岸再造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乱采、乱倒、乱排、乱挖和人水争地,让湟水河成了人们“闻风而逃”的“臭水河”。
坚持生态、防洪两手抓,修建防洪设施,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巡河湖制度,利用湿地工程项目进行水质深度处理……近几年,人们记忆中清澈的湟水河又逐渐回归。
初春时节,来到乐都区污水处理厂,总控室大屏上,清晰显示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后,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再到紫外消毒等多道工艺流程和设备的运行状态。
“污水厂后边有一片人工湿地,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大部分被排放到了那里,经过湿地过滤后再流入湟水河。”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工艺工程师蒲继琛介绍,该厂的建成投运不仅改善了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
散步至湿地放眼望去,抬头,是晶莹剔透的“青海蓝”;俯首,是清澈泛波的“一江水”;四顾,是赏心悦目的“生态绿”。蒲继琛感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行之处皆是风景,这是人们最大的幸福。”
一河清水见证生态之变,湟水河的蝶变是海东市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从2013年到2023年,海东市撤地设市十年间,时光如同一个看不见的魔法师,一点点拭去天空的雾霾,一缕缕滤出水中的杂质,一抹抹点绿群山的颜色。“魔法”背后,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海东决心,是十年磨一剑的砥砺艰辛。
海东市委市政府从建设“生态海东”全局出发,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安全”战略地位,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建筑工地“八个100%”,全面实施煤改气,淘汰老旧车辆。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及全市27家铁合金企业浇铸环节的无组织烟气治理基本完成,全市237家“散乱污”企业和67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全面完成整治。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黄河和湟水河重点支流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加大涉河“四乱”问题排查整治力度,完成8个县级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涉水企业监管。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和建设用地安全管控,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科技支撑。2021年底,海东市上线“扬尘监管及智慧环保监控”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精细监管、精准执法、科学决策,用科技织密“监督网”,在环境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新突破。
“智慧环保平台整合接入了各环境业务数据,同时也整合了企业基础信息及废水废气在线监测数据,还可以通过移动App查询企业废水废气在线监测数据等,对异常数据实时报警,实现对数据的全天候监管。”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工程师张宏霞介绍。
同时,海东市建成市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目前拥有大型精密监测设备120余台,具备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生物、噪声、振动5大类126项的监测能力。
翻开海东市十年间生态环境“成绩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2年优良率为92.6%,较2015年(89.7%)提高2.9个百分点;综合指数3.55,较2015年(5.06)下降29.8%。2022年优良率上升了1.6个百分点,综合指数下降20.9%。黄河出境大河家断面、大通河出境峡塘断面水质一直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状况优。湟水河出境边墙村断面由2013年Ⅴ类降至2022年III类,水质状况由中度污染降为良好,全市自2018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2022年全市26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
“以前机场周边光秃秃的,现在可绿了。”游客落地青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机场的周边环境,做好机场周边绿化工程既是一项景观工程,也是窗口工程。
从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海东市共完成高标准景观造林3.33万亩(0.22万公顷),植树1698万株,改善了机场周边地区的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
十年奋进铸绿梦,河湟沃野泛绿浪。海东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十年来共完成国土绿化752.27万亩(50.1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36%,比“十二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7%。
节假日,生活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的市民李明喜欢带着孩子到家附近的毛斯湖湿地公园散步。打开海东市各区县地图,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错落分布于城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海东市连续三年累计投入4.8亿元实施城市重点区域绿化美化,高标准建成乐都三河、民和史纳、互助毛斯湖、平安体育公园等10处湿地公园以及33条道路绿化,累计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面积1.97万亩(0.13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6平方米,较“十三五”末提高6.64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高2.66平方米,比青海省平均值高1.72平方米。
如今,田中有城、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初步显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以绿为底、着墨生态,十年来,我们欣喜地见证着海东生态环境向美之变,也深刻感受到城市“颜值”和生态“气质”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此青绿,向“美”而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一个更加美丽的海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