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两会特刊】绿水青山常在 人与自然和谐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06     作者:宋明慧

黄南新闻网讯  巍峨雄壮的昆仑山、神秘壮阔的三江源、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当独特的地域为青海造就了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为青海儿女赋予了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为己任,全力保护好“中华水塔”,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今天的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全面启动,河湖长制和林草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升,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青海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生态“版图”绿意盎然

每年春天,一场全民参与的国土绿化“大会战”必将在全省各地“酣畅上演”。从河湟谷地到黄河岸畔,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从柴达木盆地到三江源头,从政府机关到社区村巷、从企业学校到牧区草原,全民参与植绿爱绿护绿,种下一株株嫩绿的树苗装点大地。

恪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2017年,青海掀起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的热潮,成为全省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年复一年,随着年轮而增的是新绿的面积,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国土绿化实现从增绿到增效的递进,青海用实际行动不断为生态“版图”扩面,为绿色发展扩容。

过去的2022年,我省超额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目标,全年完成国土绿化35.03万公顷(525.5万亩),包括营造林和草原生态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0.1个百分点,完成防沙治沙8.4973万公顷(127.46万亩),义务植树1800余万株,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而且,首次实现造林绿化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一项项工作可圈可点,海南藏族自治州完成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任务,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土绿化示范项目——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至同仁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海南州共和县入选全国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启动实施重要湿地监测评估工作,在西北五省区率先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湿地保护项目实施,一批退化湿地被修复,改善了部分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湿地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目前,青海省湿地面积达712.39万公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随着2022年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滩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全省国际湿地达到4处。

同时,我省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并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全省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草)长6723名,配套方案、制度、办法296项,林草资源保护、生态治理修复、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全部纳入林(草)长管护新体系。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积极推行“林(草)长+检察长”新模式,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林(草)长网格化管理体系。

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维系着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有一支雪豹监测队,54岁的格来江措是监测队队长。这支“队伍”不仅要巡护监测雪豹,还要监测记录其他野生动植物,打开每一位队员的巡护日志,珍藏着各类野生动物和植物。

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我省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除了摄影家的高超摄影艺术,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作品也越来越多,并在国内多地摄影展上展出,这说明青海大地上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生态管护员可以在巡护途中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也印证着随着我省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以有效恢复。

一幅幅精美的生态照片,一帧帧蕴含深意的画面,展示着青海的生态风采。今天,绿水青山已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全省藏羚羊种群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目前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而且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已积累了500多段的欧亚水獭活动视频,这也佐证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每年5月底至8月,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河道内,数万尾湟鱼溯游而上经历生命洄游之旅,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自然奇观。通过多年来的一系列保护,目前,青海湖裸鲤已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至11.4万吨。享受着生态保护成果,很多环湖群众也在家乡谋起了绿色“营生”,曾经的渔民成为生态保护者,内心充满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生存栖息在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随着一系列保护项目的实施和保护队伍的不断壮大,种群数量有效恢复,目前监测到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已达3000余只,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的尖木措是青海湖的生态管护员,多年来的保护巡护工作让他对普氏原羚有了一份深厚的情感。

绿水青山有“颜”更有“值”

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树牢“两山”理念,自觉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今天的青海,正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深入探寻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在生态定量中拓展发展增量。当生态贯穿发展始末,“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产业也在向绿转型中延链、强链、补链,当“静躺”的资源变为“能动”的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有“颜”更有“值”。

依托生态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富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经济林、种草繁育、中藏药材、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释放红利,超过14万个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叠加奏效。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1.72万名生态管护员是国家公园的看护者,每个月固定的工资收入成为他们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在昂赛大峡谷,随着特许经营的持续推进,很多牧民群众有了双重“身份”,既是生态管护员也是生态体验的向导,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增收。还有的牧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向服务业、民族手工艺加工等领域转型,生态资源正催生出多元的惠民富民方式,生态保护成果正反哺着人类发展。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一路蜿蜒从县城穿流而过。不断“放大”绿水青山的“颜值”,贵德县做足做优山、水、林、城文章,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通过“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有序推进价值转换,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原野生羊肚菌等高效农牧业,有效促进了绿色发展富民惠民。同时,充分彰显碧水、丹山、林海、草原等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集休闲游、度假游、康养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青海,生态的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推着经济发展方式向轻向绿转型。在建设产业“四地”如火如荼的当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清洁能源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农牧业提质升级,生态旅游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

一个个主要指标的持续走高,最为直观地展现着青海保护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之为,也蕴含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奋进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