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党建+非遗” “绣”出致富路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28     作者:郑思哲 通讯员 源组

“你们看,村里搬来了一家‘皮绣坊’,我们快去问问张书记,这个皮绣坊是干什么的?”“我们能不能在这里面找一份工作,或者把家里的刺绣卖到这里?”3月23日,一个春日的午后,在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南岔村的广场上,不少村民聚在一起,讨论着村里的新“住户”——冯海萍在南岔村开的一间皮绣工作室。

说起冯海萍,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张海福并不感到陌生。“她可是我们县里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嘞。”从张海福的眼里,散发着一种骄傲。这种骄傲,既出于能请来“名人”致富乡村的满足,更多地则是对乡里走出一位“能人”的自豪。

湟源,这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的咽喉之地,诞生了许多融合了多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皮绣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浓缩了多元文化和精湛技艺的艺术精品,深深地吸引着冯海萍。

为了能够更好挖掘这座艺术“富矿”,2006年,冯海萍便投身到发展皮绣的事业当中,成为湟源县上第一批皮绣研发人员,并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从一位普通的绣娘逐渐成长为西宁市非遗传承人、青海省民间二级工艺师。

艺术源于人民,更需服务人民。为了让这一艺术瑰宝发挥更大作用,冯海萍以波航乡纳隆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创办了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吸纳从事皮绣及民间手工艺品的绣娘,并无偿为农村妇女及剩余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让他们学手艺,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如今,为了带动波航乡附近的村民,冯海萍打算在南岔村开一间工作室。“工作室有展厅、工坊,还有培训教室嘞。”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张海福高兴地说道。“等皮绣坊开了,村里人就可以来这里培训学习。学得手艺,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既有收入,也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目前,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成3个工坊、销售店3处,产品从最初的绣片,逐渐涉及香囊、文创、旅游产品等上百种,多次获得省内外奖项。公司以“党组织+基地+农户+品牌+景区”的运营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产品已销往国内外。

抢抓乡村振兴机遇,人才是关键。波航乡通过建立联盟优秀人才信息台账、技能提升需求台账,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优秀人才资源优势,搭建互帮互学平台,为联盟区域内党员群众增收开辟“新路子”。冯海萍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不久的将来,她计划围绕皮绣产品开发、构图、色彩搭配、针法、操作等对乡亲们进行面对面培训,提高绣娘们的综合能力。采取“党组织+村集体+农户”的方式,计件回收村民们代加工的产品,统一包装销售,提高村民收入。

“这次回来带来的是比以往更加成熟的技术,未来我们要加大创新力度,以此为起点,设计更多时尚的皮绣产品,帮助更多乡亲就业,带动增收,乡亲们通过手中的技艺肯定能‘绣’出更美好的生活。”冯海萍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了技术,致富就有了‘门路’,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增收渠道,‘皮绣坊’开在了我们村口,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也要不怕辛苦多学技术,把我们当地精美的手工艺品输送出去。”张海福说。

[责任编辑:海燕]